笔趣阁>军事历史>明朝当官那些年>第一百二十四章 撤离

陈惇走进营中,胡宗宪背着门拿着鞭子指着中央巨大的地图解说着,陈惇的到来没有惊动他们,他顺势坐在了角落中。

“我们继续推演倭寇即将到来的进攻。”谭纶看到了他,微微点头示意,然后站了起来,做出推演:“我们整个的计划是开辟淞沪战场,这有利于将倭寇从福建、浙江吸引过来,在战略上有利与我军。”

开辟淞沪战场是对的,倭寇一直分散作战,如果这一次能吸引他们来到苏松,再部下杀阵,有利于大举歼灭倭寇。但陈惇也知道,这个战略目地一旦达到,淞沪之地就再不复百年繁荣了,以前虽然有昆山之围,但昆山并没有破城,倭寇只是在城下掳掠财宝,满载而归。而如今淞沪辟出战场,那就是说淞沪的一切都有可能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陈惇想到这里不由得叹了口气,心中对提出这个计划的胡宗宪是又佩服又担心。佩服他无愧抗倭的架海金梁,既有胆量,又有气魄;又不自觉为他担心——淞沪既遭兵燹,苏松人自然是要恨死他了,而苏松官员在朝做官的更多,胡宗宪是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影响呢,还是以为有严嵩做靠山,就不用担心朝中了呢?

“在整个战局中,要考虑到的是倭寇的实力,王江泾大捷只不过聚歼一千倭寇罢了,而王直、徐海的军队根本无损于分毫。倭寇还是足够强大,而我们的计划将浙江、福建南方的倭寇吸引到淞沪之地,我估计倭寇在未来一个月能增加到五千人,两个月后能增加到八千甚至上万,而我军都司卫所官兵,加上广西狼兵,总兵力达到四万二千人。但大家都知道,这个数字对上倭寇,其实没有丝毫优势。”

胡宗宪道:“……经过讨论,我们知道倭寇的攻击很可能会分为三路,第一路,金山卫,沪地的金山卫一定会迎来海盗盘踞的倭寇;第二路是浏河口,从浏河口登陆,倭寇可以直接进攻太仓;第三路就是从嘉兴乘船直入太湖,抵达吴江县。”

归有光在《备倭事略》里就写道:“夫苏州之守,不在于娄门,而在于昆山、太仓;太仓之守,不在于太仓,而在于刘家港。”太仓刘家港通海的港口,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这也意味着苏州抗倭战争的防线,必须兼顾城市与外围要塞。

而金山卫这地方更重要,西北二十多公里即松江,是沪杭交通枢纽,稍不留心让倭寇攻克了松江,不但可以切断沪杭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直接威胁杭州,而杭州不能再出现被倭寇兵临城下的一幕了。

胡宗宪一点头,俞大猷站了起来,他的声音尤其雄厚,震荡在每个人耳朵里:“鉴于倭寇主力方向,我建议设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佘林(佘山—三林),第二道防线在乍平嘉(乍浦—平湖—嘉兴),第三道在吴福(苏州一福山)……”

明军的主力也会分为三路,卢镗的部队拦住了太仓浏河口,汤克宽拦住金山卫,俞大猷拦住平湖、嘉兴通往太湖的通道,中路以守为主,放两军攻击,采取节节阻击的战术,消耗倭寇兵力,而最后一道外还有一道底线,阴锡(江阴—无锡)即底线所在,绝不会越过阳湖县。

具体作战计划,胡宗宪又和诸位将军研究了整整一个时辰方才作罢、这一个时辰里,陈惇就静静听着,他发现作为战场总指挥的胡宗宪,不仅决定了战略和战术原则,而且精于部署全局,而战场的灵活性则完全交给作战的将军们,然后他会审阅。

这一场仗是胡宗宪提议打的,在李天宠去职而新任总督还未来得及上任的时候——他知道胡宗宪需要一场胜仗来显现他的才能,向北京甚至天下人证明自己才是最适合江南总督位置的人。陈惇知道他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心,但陈惇也知道,他的心里还是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那一部分的。

这就够了,这世上敢于任事的人,又有多少呢?

等到胡宗宪开完了会,才看到了陈惇,他高兴地走了过来。

“知道吗,我一直觉得,其实……”陈惇道。

“觉得什么?”胡宗宪没有听清。

“没什么,”陈惇摇摇头,道:“府尹大人让我带来消息,昭文县、元和县的百姓已经撤出,他正在动员长洲百姓,但长洲的富户大族比较多,难以说服……他问能不能再多给他几天?”

“乙卯日是最后期限,”胡宗宪道:“你的报纸上再动员一下。”

苏州将成为战场,王廷最开始激烈反对,他痛斥胡宗宪为求功劳,引倭深入,但胡宗宪心志坚定,而赵文华极力支持,陈惇考虑之后也觉得可行,经过多次劝说之后,王廷才答应履行府尹职责,立刻开始疏散百姓。

但疏散工作是个非常巨大的难题,因为苏州百姓要被迫离开乡土,还不知道这场战役什么时候能结束,而百姓们停在无锡居然不愿离开,在王廷的劝说下,才逐渐往丹阳方向去了。

苏州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和太仓州,不知道松江府的疏散工作如何,总之陈惇跟着王廷跑遍了苏州全县,很多百姓还是不愿离开。陈惇沿途过来,苏州各地十分混乱,不得已宣布苏州戒严。

陈惇早在十天前就在报纸上刊登了《告苏州、松江同胞书》,呼吁百姓支持抗倭,速速撤离,影响比较广泛,但也有很多人不愿撤离反而要参加战斗,把陈惇搞得焦头烂额。

“苏州、松江百姓们,右佥都御史、苏州兵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四章 撤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