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明朝当官那些年>第一章 没名字
次小小的地震,这次地震的源头也不在北京,而在千里之外的陕西。

十二月十二日,也就是两天前的这个时候,陕西华州、渭南、山西蒲州、临晋等发生特大地震。已致仕的南京兵部尚书韩邦奇、南京光禄寺卿马理、南京国子监祭酒王维桢、郎中薛祖学、员外贺承光、主事王尚礼、御史杨九泽、分守参议白壁等人及其家属,同日被压身亡。渭南谢知县全家遇难。压死官吏军民仅奏报有名者八十二万余人,而未经奏报不知姓名者更不可数计。

是日午夜,声如轰雷,势如簸荡,大树如帚扫地。华州楼墙祠宇及公私庐舍一时尽毁,地陷城塌,地突起成阜,忽裂成涧,涌水成泉,山川移位,道路改观,墙无尺竖,死者十之六。渭南一夜连震二十余次,地裂数十处,水涌,有薪、有船板、有鲜黄瓜、深者二、三十丈。中街南北地陷一、二丈,城中人和街陷丈余。东郊赤水山陷入平地,高不盈丈。五指山毁削无存。渭水北徙四五里,死者十之五。潼关、咸宁城垣倒塌。山西蒲州地裂成渠,城庐尽毁,压死居民数万口。猗氏房屋皆倒,压死宗室职员居民以数万计。临晋城廓祠宇官民庐舍尽倾,压死人畜无算。荣河倒坏城垣及官民房舍万余,压死人甚多,地裂水深三四尺,余震不息。

这场大地震声势浩大,半个中国都感到它的威力。山西闻喜、绛县、河津、稷山、永和、霍州等城垣多毁,压死人畜甚多。凤翔府、延安府、绥德州;山西平阳府;河南开封府、南阳府等亦震声如雷,墙庐倒塌,人畜死伤。山东、南直隶、湖广、汉南等七省所辖一百三十余府州县,其中九十五府州县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甚至北京这个所谓“天子脚下”,受到福祉庇佑的皇城根,也连震三次,分别是十四日晚上、十五日白天,十六日夜晚,三次地震声如雷霆,城垣、庙宇、官衙、民庐绵延十里,倾颓摧圮,倒塌无数。

宫殿到底根基牢靠,比民房自然不容易倒塌。大殿基本安然无恙,震坏了一些侧殿和宫墙。嘉靖帝的西苑震坏了十余间宫殿,不过刚刚修建好的玉熙宫质量还算过硬,撑住了三次地震。

十四日晚上震过之后,嘉靖帝就痛心疾首地跪在奉天殿祖宗牌位前面请罪,十五日白天又震一次,比之前还要剧烈——这下没有人敢在宫殿里待着了,大家都集中在皇极殿前的空旷场地前,瑟瑟发抖。

黄锦刚刚把几个年纪轻轻的小妃子哄走,就听到一个气喘吁吁的、老迈的声音由远及近:“陛下、陛下可安好?”

是严嵩徐阶和六部尚书大臣们来了,看样子也是一路跑来的,半天气都喘不匀。。

舆盖下面的嘉靖帝面色灰败:“……朕躬无恙。”

“裕王、景王殿下如何?”徐阶又问道。

“都无恙。”黄锦阿弥陀佛了一声:“老天保佑啊。”

谁也没在意黄锦那一声阿弥陀佛还是无量天尊,大臣们明显地松了一口气。

“京师地震,宫墙之内都有如此震感,外面的情形是否更糟?”嘉靖帝站起身来不由得一踉跄,他之前可是跪了很久,“上天降下如此灾祸,是朕德行不修吗?朕,要下罪己诏吗?”

这话在所有人心里重重一震。

罪己诏!

所谓的“罪己诏”,就是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文书。它的积极作用,一来表达了高高在上的帝王为了国家和人民,愿意把事情办好的愿望;二来笼络人心,造成一个团结一心的局面。

但罪己诏是轻易能下的吗?

中国古代帝王布告天下的“罪己诏”,从一开始的成汤真诚的自责歉疚,到汉武帝为了平民怨而下的“轮台罪己诏”,性质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宋徽宗之后,都是到了万不得己时,才会下这个诏书。这个“不得己”主要是指帝王的生命、皇位、国难之时,像宋朝徽宗赵佶,他的“罪己诏”都是面对亡国之难时才做出的。在帝王瞎胡闹搞得天怒人怨,反对的呼声太强烈,下不了台的帝王,才会颁布一道“罪己诏”,以希求得到原谅,平息众怒,重获“和谐”。

这一次大地震,的确是史无前例的大灾害,负责占卜休咎的钦天监终于不敢再敷衍嘉靖帝,直接告诉他,圣人云:‘小民愁怨之气,上干天和,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所以这一次的地震示警,是因为万民有怨,政事不协的缘故!

众大臣简直要对这一次的钦天监刮目相看了,往日见他们只知道跟在西苑那一帮子道士身后歌颂祥瑞,没想到这一次居然敢直言陈说,将一切可归、不可归之罪,都摆到了台前来!

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地震实在太过骇异,而钦天监又直接下了“危言”,让嘉靖帝素来强硬的心终于出现了一丝崩溃,他从晚上到白天都没有合眼过,是真正的在反思自己究竟是哪里惹得上天如此不满。

说起来,自古天降大灾,其实反而是臣子们的轻松一刻。因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皇帝是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所以既然天子是老天爷派来管理我们的,那么老天爷要降下天灾给你的管理添麻烦,肯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对,才惹怒了老天爷,不然难道还是我们这些听你话的臣子们惹怒苍天吗?也没那能耐啊。

所以每当天灾人祸之后,帝王反思问


状态提示:第一章 没名字--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