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唐末战图>第一百四十章 李振出手

“两位军师,你们确定这样行吗?”李振和袁袭两人商议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在向杰带着吴明进来的时候却被这两人的一番话给惊着了,吴明更是皱眉道:“朱全忠能这么容易就上当吗?”

“两位将军放心,这是阳谋,不论朱全忠还是对阵的杨希古和黄皓,就算是看穿了也只能明知是我军谋划而不得不钻。”李振对于吴明并不熟悉,但是向杰执掌十三司,可是淮南军中的核心人物,这些时日他已经基本弄清楚了淮南军的整体架构,对于这个独立于军政体系之外的谍报组织他是非常的感兴趣,所以见到向杰也是一脸疑惑,顿时上前解释道:“现如今陈州附近的局势已经逐渐明朗,王重荣率军出关的消息一旦传到黄巢耳中,他肯定会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四面包围之中,唯一的出路就是趁着北路李克用尚未有所动作,从速北上,进入汴州,然后从汴州转兵往东,进入山东,跳出中原各路诸侯给他设置的包围圈。所以他不会去考虑朱全忠会不会在汴州给他设置陷阱。而反观朱全忠,目前屯兵宋州,以此为根基,确实可以借鸡生蛋,然则汴州他是不会放弃的,毕竟他是唐皇御封的宣武节度使,驻节汴州。所以——”

李振看了一旁袁袭,见到后者点头之后笑道:“你们只需要让十三司暗线在大齐军北上的时候在西川行宫放出消息,说朱全忠在汴州被黄巢击败退往宋州,中原战局急转直下,黄巢大军突出重围就可以了。剩下的唐皇会助我们一臂之力,以朱全忠目前的实力,还未能到达可以拒绝唐皇昭令的地步。他只要一出兵,就立即派遣人手去大齐军中散布消息,说朱全忠主力兵马已经秘密潜入汴州,宋州空虚。到时候杨希古一旦收到这个消息,在王重荣东出的威胁之下,必然会率军前往宋州,和朱全忠硬打一场。”

李振的这个谋划说起来十分简单,就是让十三司在西川行宫、朱全忠和黄巢之间散播消息,用唐皇去压制朱全忠不得不派出兵马守汴州,然后再将消息散布给黄巢前军统帅杨希古,让其在攻打汴州的同时,率主力兵马进入宋州和朱全忠打一仗。只不过谋划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难度非常大,十三司不仅仅需要跨区域传递消息,而且在朱全忠和黄巢之间不仅仅要散布消息,还要同时切断双方各自的斥候侦查,或者说由十三司为二者执行战场遮断任务,确保双方侦查到的消息和十三司传过去的保持一致。这其中涉及到的精准操作确实考验着十三司的实力以及组织策划者的能力。

“军师,杨希古看穿我不担心,他不走汴州就需要走宋州,我已经秘密安排人手挑动李克用率军南下了,到时候杨希古在汴州踟蹰不前,就这个消息送给他,逼迫大齐军加快步骤。”吴明在旁边的一句话让袁袭和李振不由得点头,但是他随即就皱眉道:“可是此计难保不会被朱全忠察觉,而且唐皇昭令一旦下来,势必就引起了朱全忠的警觉,如果他不愿意钻这个圈套呢?”

“这不是圈套,对他而言,宋州他经营这么长时间不会放弃,汴州虽然目前贫瘠不堪,内部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然则却事关他下一步壮大之要害,是不得不守之地。”这个计策虽然薛洋交给了李振,但是袁袭作为淮南军的首席军师,他不点头李振是没办法将它拿出来的,他是知道李振的心思的,结果话茬道:“中原之地历来无险可守,但是却异常重要,一旦有人占据中原就势必引来周边各大诸侯的觊觎,从而相互攻杀。朱全忠也是如此,他之所以选择在宋州落脚,而将汴州放空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然则他和我淮南军不同,虽然放空,但是汴州和宋州两地均为他的命脉所在,如果唐皇和黄巢两人的压力一起过来,他就没有办法再继续放空汴州。汴州也就变成了他不得不守之所,否则一旦李克用南下,黄巢转战山东,汴州之地就可能直接被李克用拿下,连接了并州富庶之所,李克用一旦占据汴州,只怕整个中原都没有了朱全忠的立足之地了。”

袁袭一番话让向杰在旁边不断点头,在将整个事件串联起来思索了一遍之后,向杰朝两人抱拳道:“军师放心,十三司马上组织人手实施。”他一开口等于是十三司已经认可了李振这个计策,所以两人快速走出营帐,开始安排人手部署。

“军师,你说主公为何在这时非要让黄巢和朱全忠打一仗?此时任由二人各行其是也不失为上策啊。”向杰两人走后,李振也跟着袁袭前往薛洋的帅帐,路上他是有些疑惑,虽然这个计策是他为主想出来的,但是对于薛洋的意图他却不太明白。

“我也不清楚,不过主公想来眼光高远,有些时候他看穿的事连我也察觉不到。”袁袭摇了摇头道:“不过你我都商议过了,主公此举不论成与不成,都会加速黄巢北上的步伐,而且还会加大和朱全忠之前的仇恨,此二人势同水火之后,黄巢将来战败,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朱全忠收拢,到时岂不是给了我等可趁之机吗?”

袁袭的确是不清楚此时薛洋原本只是打算让李振和谢瞳隔空对决一次,但是袁袭却想到了更深的地方去了,而且事实上在黄巢败亡之后,除了尚让投诚时溥之外,大部分黄巢旧将都归顺了朱全忠。依靠着接收黄巢的遗产,朱全忠才能够在短短数年之内,在李克用和秦宗权等人的联手围攻之下在中原之地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章 李振出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