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诗仙剑序>第24章 泥船渡海诵六甲 妙笔生花观百家16

.

大祭司亦非常人也,怒归怒,但很快便恢复理智。一想李白竟还活着,没有死于两年前那场三昧真火之中,心中即是疑惑,又是称奇。再一想数月前那战,还有二龙二凤,大祭司登时一怔,双眼生出害怕,心说‘若不是自己以术法护住命门要脉,恐怕就不止是残掉这么简单。’

想清自己不是李白对手时,大祭司才生出这借刀杀人诡计,想借百姓之手,诛之李白。再确定郑布承成功怂恿得百姓后,大祭司就悄悄潜至佛宫,布下厉害阵法,无论是仙是神是魔是鬼,只要进得佛宫阵法内,必然只剩死路。

大祭司此番诡计确实可以堪称完美,拿捏准李白不会伤害百姓,也拿捏准李白不会有所怀疑。此法,可谓是识其弱点以攻之,快狠准,一招致命见分晓,不留任何半点余地,杀。

但怎料,机关算尽终究还是难逃百密一疏,大祭司万没想到自己会败在用人之上。郑布承,单从名呼来看就知道此人不靠谱,他本是突厥人,由于喜好觞唐文化,便找得一算命先生苦苦相求,给自己取了如今这个响当当的绝世好名,郑布承,整不成。

郑布承表面看去非常蛮横凶狠,可实则却是外强中干,欺软怕硬,懦弱;此,或许也是那算命先生给他取这个名字的原因。郑布承家里虽说颇有些钱财,可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虎头虎尾,没个成功,如今已将家中都会败得所剩无几。这不,今天带着人来浩浩荡荡说要大闹李府,结果事没闹成,反又搭进去七八十亩长生豆,不折不扣败家子一个。

故,大祭司其实输的并不冤,怪就怪她所用之人太无能,李客三言两语便给唬住。要换做其他狠人,早二话不说冲进李府开抢,反正人多势众,纵是百数个李客站一起也没辙。

最气人的是,郑布承离开李府后便直接打道回家,蹦到床上,蹿入被中,与几个扶桑女子蒙头蜜笑玩麻雀,吹拉弹唱啊啊啊。把大祭司独身一人撂在佛宫,不管、不顾、不理,叫她好是苦等;心说‘这孙子怎么还不来?莫不是着了李白的道?不行,我得去看看。’

遂,大祭司就快步如风,忙赶来看,怎料却见得是人去楼空,了无人踪。当即,大祭司便施展寻人术法,觅到郑布承府邸,找到郑布承房中。

当看到郑布承居然在闺中作乐,登时气得不行,走上前去就想揪起他来狠狠教训一番。可不料到,郑布承竟把大祭司给当成扶桑女子,道出一句‘美人来吧’之后,便反手‘娃呀’猛地一抓,将大祭司拖进被褥之中玩麻雀、吹蜡烛、拉手指、弹脑嘣、唱不要。

恐哉怖矣!

说,古来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礼制。延续至觞唐时,许多王侯将相、文人雅士或者是平明百姓都开始纷纷效仿起来。渐渐,便生出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并将圆月十五定为节,称仲秋。受觞唐文化影响,塞外邦国亦学得此节,呼拜月、追月、玩月等等。

半个月后,突厥,仲秋节至。国君拜帖,宴请文臣武将,及其国中名门望族于帝殿内,赏月吃月,饮酒为欢,与民同乐;实则,是想借此机会施行帝术,拉拢和巩固各方势力,还有收买人心。

李家,自在其中。

因李白缘故,李客和月娃得居上位,高于文臣武将,临坐国君近旁。很快,桂花酒上,月饼盘盘端出,伴着胡人歌舞,众者有说有笑谈聊起来,好是热闹。

“来,我敬大家一盅!”

“回敬吾王!”

这国君虽才二十出头,但确实厉害,善懂御人御心之帝术。在如此场合下,他没有居高呼自己为‘王’,而呼为‘我’,仅这一个呼头,就博得不少人心喜,觉他是仁君,当拥之。

“今日乃为吃月节,大家不必拘束。”国君说着,转身看向李白,见得此时他正津津有味吃着月饼,全神贯注。遂,国君脸上带笑,对李客道:“李大善人,数月之前多亏贵公子出手搭救,否则我突厥定当国灭。趁这佳节团圆,不知我是否有幸,能够步到贵公子近旁,为他亲手酌上一盅谢酒,敬之?”

国君是真想为他亲自倒上一盅酒,但其中原因不是出由敬仰,而是御人帝术。现在,李白在百姓心中乃为神明,国君只要拢住他一人,就等同于是拢住举国百姓。

李客倒没多想,他只善于商术,而不善于帝术。听得国君此言,反有些受宠若惊,当即起身施行敬礼,说:“大王言重了!天地国亲师,无国便无家,护国,是每个百姓的责任。我儿虽得了些机缘,但一切都是应该做的事情。如今大王敬酒,乃我儿三生大幸,故,大王请便。”

李客这话刚说罢,月娃便识趣拉着李白站起,准备敬接国君前来。而李白却已被那突厥月饼所迷住,未听到李客和国君对话,故而月娃将他拉起来后,他还手拿一桂花月饼吃着,全然没有搭理国君的意思。

“多谢李大善人理解!”国君也不在意,挥挥手,唤奴仆,道:“来人呐!取浅酒,上玉盅,敬活佛。”

国君此言话中有话,浅酒不烈,如甜酿,不醉人;玉盅为贵,皇室独有;尤其是最后三字‘敬活佛’,此是说给宴中众人所听,意会之。

国君这话才罢不久,一侍女就端着浅酒玉盅步走上前,来到近旁。国君无有多想,当即脸带善笑,伸出手去拿侍女盘中的浅酒玉盅。却怎料才刚刚拿起,还不等将手缩回


状态提示:第24章 泥船渡海诵六甲 妙笔生花观百家16--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