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华枫也对目前地球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了些了解。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前宣称,地外生命探索工程已取得巨大进展,在目前发现的2000多颗类地行星中,一些行星存在生命痕迹,这意味着人类有望在今后20年内发现地外生命,在30年内或找到地外智慧生命(俗称“外星人”)。
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其实早已脱离了科幻小说的范畴,成为一项严肃的科学探索。早在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在美国西弗吉尼亚的国家射电天文台,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组织地在银河系里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的“奥兹玛计划”。从那时起,各种监测地外智慧生命信号的计划便从未停止过。
除了采取“被动监测”的方式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外,科学家还尝试主动联系它们。要进行这一活动,首先遇到的无疑是“语言”的问题。
科学家们一直猜测,数学语言可能是每个文明的共同语言。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他的专著《宇宙联系》中表示,宇宙中的技术文明无论差异多大,都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数学语言。
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简洁性、抽象性和普适性等特点,是宇宙交际的理想工具。
因此,数学语言就成了人类与地外智慧生命联系的首选媒介。美国加州“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计划将维基百科的全部内容编译成数学语言信息,通过射电望远镜发送至20光年以外的太空,并希望地外智慧生命能接收到这些信息,借此了解地球文明。此外,科学家们还尝试用图像、音乐、发送实物等方式,尝试与地外智慧生命取得联系。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对地外智慧生命的存在也深信不疑。但他警告,人类主动与它们联系或许会招来灾祸。
尽管如此,不少科学家还是乐观自信、积极主动地寻找地外智慧生命,如美国天文学家赛斯·肖斯塔克最近就表示,我们应争取主动与它们建立友好关系,同时加快寻找它们的步伐,寻找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更有意义。
寻找地外智慧生命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宇宙和生命的过程。如果找到地外智慧生命,那将是科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不过,人类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接受来自宇宙另一端的“邻居”?这其实也是一个需要人类思考的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在当时只是指这种轰炸行为。在冷战时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是核武器。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要比生物或化学武器都巨大,一些人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该只包括核武器。
199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第一次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提到了三个相关的国际条约:《核不扩散条约》(n)、《禁止生物武器公约》(bt)。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武器回击,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总称为nbc):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
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
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研制工作。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巡航核**、防空核**、反**核**、反潜核火箭、深水核**、核航弹、核炮弹、核**等。
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
核武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