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三国新马超>第五百零七章 军令状!

朱,字公伟。会稽上虞人。

少年时因赡养母亲而闻名,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后被太守徐举为孝廉。迁任兰陵令,有特殊政绩,被上表推荐。不久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贼,平定交州。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

黄巾起义时,拜朱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后,被皇甫嵩上表推功,于是进封西乡侯,迁任镇贼中郎将。进拜右车骑将军,更封钱塘侯。后为河内太守,击退进逼的张燕。董卓秉政,想要以朱为副手,遭婉拒。

后董卓迁都长安,民怨沸腾,朱散尽家财,兴起义军讨伐董卓,因粮草不济、关东群雄掣肘不援,被李郭汜击败于中牟。此时,想必手下只有不足一万兵马,若不是得北海孔融那仁义君子粮草和两千精兵的接济,恐怕他的部下,早已分崩离析。

但不可置疑的是,朱的声望不在皇甫嵩之下,若是能回到长安,定然会给吕布带来一定的压力。所以,荀攸此时提到朱,除了让吕布心生厌恶之外,似乎对于解救长安之危,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一万兵马,实在有些不够看。即便中牟在陕县的后方,亦难以有所作为。

“公达所言,也当有理。至少,朱忠心辅政,若是陛下下诏,他定然无所不从。”王允是病急乱投医,纵然是朱难有所作为,但也算多了一份力量。

吕布和刘修见王允如此说,也不好再多开口。不过,看向荀攸的眼神,就有些不善了。但荀攸丝毫不以为意,继续开口说道:“如此所为,其实不过是微末之计罢了,于大局无甚帮助。仍旧解决不了长安士卒士气低落,又无后方援助的问题。”

说到这里,荀攸饶有意味地看了吕布一眼,开口说道:“温侯,难道此时,你还不想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吗?(读者真的都急死了!)”

吕布闻言,面色又阴翳了一番,思忖前番已经露陷、让王允看出自己深藏不露的本质后,干脆豁出心胸答道:“既得荀侍郎如此抬爱,那布也不藏着掖着了。以布之见,保得长安稳固,只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这个时候,王允看吕布的眼神已经很警惕了。虽是问话口气,但其中怎么也听得出一丝质问的味道:他还质问,为何之前对自己隐瞒?

对于王允的那个质问意味,吕布自然不会回答,他冷眼看了王允一眼之后,开口冷冷吐出四个字:“出城迎敌!”

“出城?!”王允猛然被这四个字打击到了,开口气愤说道:“长安兵马本来就少,人心尚不可用,你居然还要主动出城迎敌?!”

“不是迎敌,而是主动去讨!”荀攸听到吕布终于说出了心声,不禁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接口道:“司徒大人勿忧,攸之所想,与温侯一般无二。司徒大人请看.......”说着,荀攸圆润如女子的手指,在图录上一划,继续说道:“此乃陕县,而这里才是长安,中间尚有京兆、冯翊为延缓空间,尤其是新丰一县,正好又是兵家要地。若是温侯主动去讨陕县.......”

说到这里,荀攸特意看了吕布一眼,露出了一个友善的微笑。而这个时候,吕布竟然有了一丝心灵相通的感觉,不待荀攸继续解释,便接口说道:“叛军在陕县,早已成惊弓之鸟、惶惶不安,趁此军心不稳之计,布出兵征讨,无论胜负,均是对其一次震慑。更何况,牛辅乃酒囊饭袋尔,布非是自夸,区区十万兵马,不值一哂!”

这番话,听得王允有些热血沸腾的感觉。而吕布也以为,荀攸会同意他的说法,但他忘了,荀攸是一位战略家,而不是战术家。只见荀攸摇了摇头之后,特意换了一种建议的语气说道:“叛军的确军心不稳,但若将军出城前据险要,拒敌于国门之外,使都城长安成为一个稳定的后方.........如此再坚壁不战,疲敝敌军,等待朱救兵到来,再相机出击,岂不是如司徒大人先前所料一般?”

“然也!公达真乃战略大师矣!”王允听完荀攸的计策后,抚掌大笑:“虽然关东群雄都可能已目无朝廷,但若是温侯出城,那朱在中牟的那支义兵便有了用处!正巧中牟又正处在凉州叛军的后方,若得知朝廷危急的消息,必然会义无反顾前来救援,由此,便可对叛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届时大破贼军,探囊取物尔!”

而吕布也不得不承认,荀攸的这个计策,确实要比自己单打独斗要好上许多。在战略上,可以算的上是无可挑剔。不过,荀攸却错估.......或者说他故意如此建议:以他的眼光和智谋,不可能看不出吕布是不会同意朱有用武之地的!

“荀侍郎多虑了,布只需手下三万并州狼骑,定然能取得牛辅的首级回来!”这番话,根本不是任何战略建议,纯粹是吕布的意气用事。但吕布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吕布!你也太自大了吧?”王允闻言,脸色立时变色,开口怒斥道:“若非是你信口雌黄,洋洋自得,说出什么要荡尽凉州兵的狂言,老夫和荀侍郎今日岂会如此忧心劳智?!”

王允一出口,场面立时就刚硬变味了。刘修欲开口为吕布辩解,但吕布却止住了她,开口说道:“布愿立军令状,若是取不得牛辅首级,愿听司徒大人发落!”

王允一愣,仔细看了看吕布的脸色,看到吕布的确不是逞威赌气的样子之后。心中暗思道:吕布若是真能解除长安之危,那自己便可高坐朝堂,


状态提示:第五百零七章 军令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