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无敌书生>第六四章 一个人的乡试
,恰好是被他逼得走投无路的百姓!他刚愎自用,至死不悟,也太可悲了……

当然,卓越原文是骈四骊六之乎者也的古文。如果照搬下来,恐怕读者大大们受不了其中酸气,故此用现代文阐述大意。至于他议论是否正确,则见仁见智,就不妄加评论了。

汪洋见卓越奋笔疾书,一手漂亮的洗马体书法,也非常好奇,凑近一看,不由得出了一身汗。

抨击朝政,借古讽今。如果被有心挑刺的御史奏上一本,他这辈子就交代了。

可是,他写得正起劲,也无法打扰于他。

卓越全神贯注,投入了阐述里。他又想到醉香楼那些粉朝遗老遗少粉饰历史小姑娘的事,他们的荒唐论调至今历历在目。于是继续写下去:

若说天灾,哪朝没有?尧时有十三年水患,“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难道不必大粉朝严重得多?

要说前朝留下来的烂摊子,治理水患得鲧一味地加高河堤,而不知道疏通,导致到了舜帝时期,百姓只好住在高山上。难道不必骨气天子的父兄留下来的烂摊子更加严重?

可是,为什么尧舜没有亡国,而骨气天子就偏偏亡国了呢?那是因为尧舜都是有道的明君,他们心里装着百姓,知人善任,任用有才干的大禹去治水,而不是只会写空头的《罪己诏》。

大禹与手下同吃同住同劳动,据说忙得三过家门而不入。腿上累得没有多余的脂肪,又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只能箕坐而不能盘腿。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疏通河道的正确方法,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拳拳的爱民报国之心,硬是把水患平息了!

骨气天子呢?向大臣募捐,连老丈人的钱都借不来。更别说与百姓同甘共苦了。德行不如尧舜,勤劳不如大禹,又舍弃大禹这样的贤才不用,而偏偏任用鲧这样不切实际的**无能官员治理百姓饥饿这个洪水,不乱又等什么?

“好犀利的文笔!”汪洋暗自叹息。老夫老了,后生可畏啊。随即又想,贤侄啊,这可是考较你学问的时候,别只顾了吐槽啊。赶紧写你的见解吧,这才是最主要的!

卓越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笔锋一转开始写自己的见解:

小生生的晚,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可是凭借着三十年前本朝的一些史实,略微说一下自己的一愚之得。

那时候,当今御极之初。天降大旱,又有蝗灾为祸。但吾皇圣明,既总结了前朝经验,任用萧统勋这样的贤臣。圣上减税筹款以身作则,文武百官齐心协力,百姓力同心,终于消灭了蝗灾,使得国泰民安。骨气天子见此,岂不愧杀?

小生觉得,治理百姓,就如圣人所言:不怕穷,就怕分配不均匀。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就有违圣人遗训。只要圣上贤明,使得朝堂无贪墨之官,民间无饿死之民,自然可以保证江山万年常在。

只可惜,骨气天子时期,藩王实封,地主兼并,百姓民不聊生,任凭诸葛重生,张良再世,也无力回天。

当今以古为鉴,亲贤臣,远小人,以仁义治国,正是长治久安之道。

写完了,吹吹墨迹,交了卷。

汪洋点点头,交给礼部派来的代表。

皇宫里,老皇帝看到卓越的答卷,点点头:“诗写的不错,字也好,论文也说得过去。”最后看了这篇策论,击节赞赏:“来人,立刻雕版,全文刻印,张贴与全国各地,那些自不量力的家伙、这山望那山高的家伙、包藏祸心的家伙们看看。怎样才是一个负责的王朝!”


状态提示:第六四章 一个人的乡试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