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找到了问题所在,那这次测试也就没必须进行下去了。
随即赵鸿哲吩咐结束这次测试,只见还在执行任务的一大一小两个无人机集群,开始迅速拉伸高度,然后向指定的四号空域集结。
两个无人机集群汇集后,随即融合在了一起。然后按照设定好的程序,一批一批的向四号空域下方的空地上降落起来。
而早就守在那的人员,迅速开始回收这些降落的无人机。除此以外,还有专门的人员开始搜寻那些在测试中坠落故障的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并不值多少钱,重要的却是无人机里面的数据信息。虽然都有保护程序,无人机在出现故障的时候都会自动清除里面的数据。但难保不会出现意外,所以还是回收处理比较安全,还能保护环境。
虽然这次测试最后出现了点意外,但总体上算是成功了,而且成果还非常丰硕。
研究团队自然将这个消息迅速上报,随即就收到了研究所以及相关主管部门来电祝贺。
当然,伴随着贺电还有两项通知。第一个通知那就是要求他们马上提交相关的资料,主管单位审核后将会报送媒体,将作为献礼发布。
这也是研究团队日程这么紧,要赶在十月之前完成相关测试的原因。
第二个通知则就是让赵鸿哲带着相关测试数据和主要研发人员返回京城,参加相关测试成果研讨会。这里的收尾工作,则是交给团队其它成员负责。
对于研究所和主管部门的重视,赵鸿哲没有耽误。随即收拾整理资料,交代了一下工作,就带着主要的骨干成员驱车返回京城。
吴浩本以为测试已经结束没他什么事了,他准备和杨帆他们打道回府呢。可没想到,这个骨干成员名单里面却有他的名字。
尽管无奈,但见推脱不掉。他只能让杨帆他们收拾东西提前返回安西,自己则是跟着赵鸿哲他们去京城参加那个测试成果研讨会。
原本吴浩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茶话会呢,却没想到会这么重视。除了研究所和主管单位相关领导,还有一些部队代表,各领域的专家,仅仅院士就六七位。可见上面对于这项技术的重视程度,以及这次测试成果研讨会的规格之高。
因此在会议期间,吴浩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打酱油的配角存在。全程都是由赵鸿哲和杨学海教授亲自讲解,团队的其他成员在一旁协助。
通过这一连串的测试数据,领导和专家们也都纷纷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厉害之处。
虽然大家之前有想过会出一些成绩,但没想到这次的成绩有点石破天惊。从各项数据来看,这项技术已经基本趋于成熟。
也就是说用不了多久,这项技术就能得到实际的应用,而且用途十分广泛。
都到这个程度了,大家也都不再避讳什么,直接就这项技术的军事用途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首先最为直观的,那肯定是无人机集群打击技术,这是这次测试表现最为成功的测试成果。
通过各项资料数据显示,这项无人机集群打击技术已经达到了可以运用的程度,也就是说稍加改进就能马上投入使用。
在大家的预想使用场景中,大量的微型自杀无人机,通过运输机轰炸机或者战斗机释放到战场上空。或者是战场外投放,然后由集群自动控制飞临战场上空。
利用远程遥控指挥或者是提前预设攻击目标的方式,标注战场内可攻击的目标,然后再由集群自主控制攻击,或者是远程控制攻击。
大量的无人机一旦释放到战场上空,那么纵使敌方有着先进的防空系统和大量的导弹战机,也不可能在其组织有效防空之前,将敌方在可控制区域内的所有武装目标摧毁。
即便是敌方组成起来有效的防空力量,那很难对付这些数以万计的微型无人机集群。
第二个使用场景,在战场上如果布置这样一支数量可观的微型自杀无人机集群。那么地面战斗单位就可以随时呼叫指挥机群对敌方相关武装目标进行打击,也可以迅速对战场上任何区域进行火力支援。
第三个使用场景,将这项技术运用到相关的巡航导弹或对舰导弹上面,亦或者直接改造成自杀无人机。
战机或者导弹距离地方防御工事或者战舰防空区域外发射,大量的导弹或者无人机所组成的攻击集群,将会以饱和式打击的方式突破敌方密集的火力防空网打击目标。
如此大量攻击单位集群,足以撕碎当下所有先进密集的防空网络。除非有新的防御武器技术出现或者是针对性的反制措施,否则这种攻击方式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一种无解的状态。尤其是用于攻击大型水面舰艇,或者是大型舰艇编队。理论上一个万架规模无人机攻击集群,就能让一支大型水面舰艇编队彻底失去战斗力,战斗力十分客观,这将是我们对海反介入的防御利器。
讨论到这里,众人不由的看向坐在一旁没有什么存在感,年轻的有些过分的吴浩。
这位只有二十二岁的年轻人带着几个小伙伴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弄出了这项技术。而刚开始并不被看好的技术,现在却发挥了它真正的潜力,甚至能改变传统的作战方式,打破现有战场规则。
而就这么一项尖端技术却被空军装备研究所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买了过去,这让众人不由的羡慕起来,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
这可是跨时代的技术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