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明末汉魂>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朝

京城顺天府;

朱由检改制方案有的已经大刀阔斧开始,朝廷公文下发到各地州府,有的则在暗中筹备,朝廷放出一定风声先去试探民间反应。

呼声强烈的,加大力度。反对的,调查原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蓄意阻挠的,手段雷霆。

朱由检这种做法还是源自于文无忌建议,朱由检觉得稳妥,朝堂大臣也认为面面俱到。

实施的、策划的,外加已经大范围开始的农业补耕和红薯推广、抗旱等事项,京城百姓面前繁荣的转变似乎就这样直接性质地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一切都足以证明新皇朝的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文人才士得以表达他们的激愤,写出更加令人慷慨激昂的文字。青楼楚馆中的丝竹声也有了激昂的音律。

就在这种格局中一份关于开海的谏书被送上了朝堂。

书写谏言书的是户部主事霍呈秀。加入秦园的京城官员核心人物之一。

谏言中说道:“海即海民之田,南方地窄民稠,多无田可耕,生计艰难多,赖海洋贸易养赡资生,子母营利。朝廷禁海原为防患倭寇,然政令颁布以来,倭寇有增无减,海盗滋生,纵横成患,民众无奈生计,被迫啸聚亡命。海亦为我朝疆域,寸不能丢,寸不能少,弃海等同于弃我朝江山,故海权不可弃。臣请开海禁,为国惠利,为民惠生,朝威四海……”

霍呈秀谏书从经济、政治、军事、民生等层面详细阐述了开海好处并且提出了各种创造性建议。

以霍呈秀身份,这种谏书不可能出现在朝堂,然时间恰好处在朱由检暗中指令开海,顾秉谦等人运筹部署期间。谏书便这样“阴差阳错”呈送到了朝堂并成为朝会主题之一。

关于开海,其实是文无忌和朱由检之间的商谈,随后朱由检暗中交代顾秉谦等人筹备,却从未正式以政令的形式颁布措施。

所以知者清楚,不明者雾里看花。

不仅仅是朝堂,这种口士的辩论。

一派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另外则是已经被琮记影响或者加入秦园的文人群体。

另外空间历史走向中魏忠贤倒台,在随后的惩办余党案件中东林党贡献颇多,朱由检不仅仅恢复东林党名誉而且重用。

局魏忠贤搭建的体系支离破碎,余党被缉拿却无关东林党,朱由检是言论自由,却也没有大规模提拔隶属东林党的官员。朱由检是唯政绩提拔,这让始终以自己参与了对抗官宦当权的东林党官员颇为抵触,开海及其涉及赋税等多个层面的风声逐渐传开,大规模的辩论也由此产生。

这种变化让东林党背后的官僚集团及其世家门阀所始料不及,按照常规,赋税涉及利益,应该齐心协力,但现实是大量文人及其新崛起的商户力量和作坊主联合群体都是不遗余力支持赋税、开海。

辩论尤以陪都应天府一代最为激烈。

民间百姓群体又是另外模样。

朱由检登基以来,对于京城民众而言,每日都焕然一新。

不断打探聆听是否有新利于民生的政令措施颁布下来,数日期间,这种常态被打破,街头巷尾论及最多就是秦良玉和秦歌的事情。

两个出身环境、生长轨迹截然不同的女子,唯一的特点便是足够名气。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巾帼英雄,一个则是无人不知的京城才女,也是曾经的京城花魁。两个以往无论如何都不会交错的女子却也在这个夏天被关联在一起。

这个春夏,发生了太多堪称奇迹的事情。

但对于这种交集,普通百姓都是拍手称赞,百姓的评判标准直接而现实,将心比心,赈灾期间秦歌奔波呼吁京城权贵世家出资购粮赈灾,数次南下河间府、武邑县在施粥点忙碌,女真南下时举办的爱国诗会虽然同民众生活没有太多关联,可城破无完人,利益角度,百姓也都是支持秦歌。

所以秦歌认秦良玉为义母,在百姓眼中就是普天同奔的事情,也难怪如王磊粱这样依旧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会痛快一把。

至于京城文人才士,近乎清一色的支持,

秦歌在文人群体眼中就是出淤泥而不染,麻雀变凤凰的典范,能刺激人灵感,也能书写成励志诗篇。

隶属秦园的官宦子弟同样欢声雀跃。

宋秦歌对这些人员意识形态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本身受儒学影响产生的诸多思维习惯还是存在。

秦歌能成为秦良玉将军义女,意味着秦歌距朝堂只有一步之遥。

这是光明和欢心的,唯一不受影响的便是琮记成员,这些从中下层天赋出众民众群体中挑选而出又经受过系统培训学习的人员思维中便是正宗的四门寨文化体系。

满脑子想着的是来自另外空间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阐述的观点哲理同现实对比,得出的结论也自然是秦歌、文无忌如圣人一般。

这个群体便将文无忌、秦歌的任何决策都会当中是整体计划当中的一环,只会忠于执行。

人本身就具备辩论是非的思维意识,但文无忌等来自另外空间数百年之后的思想将这个时代、体系分析得清清楚楚,越是大贤,越是接触四门寨体系,越会发现当下体制和社会结构发展的矛盾冲突。

也因此造成了文无忌、秦歌在众人眼中无缺的品行。

这就是宋秦歌相信文无忌,文无忌敢于大胆尝试对四门寨做出变革的真正原因。

完成云内州的战事,将四门寨大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