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千古圣雄王阳明之悟道>第十八回-高妙的读书美感

【父亲教化让王阳明低头认错。读书如嚼白蜡,与同学共寻美妙的悟道方法。】

父亲笑道:“伯安分析的很透彻,看来读史还是很有进步的。但今天我要讲的是另一个更重要原因。刘邦有一个美好的品德,就是他服善,任何人向他提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刘邦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高兴、悲伤、甚至在纵欲时也能马上听取意见,如果自己有错,则当即道歉,立刻改正,就凭他这个服善的优点,就足以王天下。”

我点点头说:“从刘邦高阳酒徒的典故,包括听取张良之意见退出秦王宫还兵霸上的事情来看确乎如此。”

接着我父亲又要给我讲张载的典故,我有些不耐烦说:“我知道,今天我跟同学就讲了这个典故。”

父亲看着我的眼睛,郑重其事地说:“伯安,这是你性格上的问题,一是爱揭人之短;二是不耐烦,没耐心。”

我说:“我什么时候揭您短了?”

父亲耐心地说:“上次你幺爷爷正在讲一个故事,你当场便说,‘幺爷爷,你讲这个故事,已讲了五遍了’,让你幺爷爷下不了台。你怎么说?”

我低头说:“确实,父亲,我错了。”

父亲笑道:“这态度就对了,这就叫服善。”

忽然,有段时间我觉得问题很大,读书如嚼白蜡毫无味道,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学问也停止不前。无聊,真的很无聊,有两、三个月了,不行,我得改变!

于是我向父亲求教。父亲点点头道:“伯安,这种情况我也经常遇到,很正常。”

我问为什么,父亲说:“在学习中品到味道,心中充满快乐,这也就像禅家所说的法喜充满,每一个读书人都在追求这种感觉。《诗经·周南·关雎·序》中讲的‘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便是讲的读书之乐的表现。”

我兴奋地说:“是啊,是啊,这就是我喜欢的感觉。”

父亲笑道:“但我要告诉你这种状况是非常难得的,更多的时间是这种如同嚼蜡的感觉,但精进的功夫所在就在此时。”

我点头道:“这就是爷爷讲的‘无功功里施功’的功夫吧?”

父亲点头:“你很聪明,所以,此时正是你炼心处。”

我叹了一口气道:“父亲,这种状况已有几个月了,总得改变吧?《易经》上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必须要改变。”

父亲笑道:“很好,那伯安,我问你,你还记得你十二岁时的大志吗?”

我说:“如何会忘,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贤。但问题是如何成为圣贤?”

父亲笑道:“五步曲,一是明理;二是悟道;三是修道;四是行道;五是弘道。”

我说:“太好啦,但如何明理?”

父亲道:“你仔细!”

于是我专读《大学》一月下来若有所得,便找父亲印证。

我跟父亲讲:“明理的关键当在于‘明明德’,而‘明明德’的功夫也就在‘格物致知’了,对不对?”

父亲点头道:“说的非常好,接着往下说。”

我叹道:“何谓明德?如何明之?何为知?如何致?格物又怎么格?我正是来此向父亲大人讨教的。”

父亲道:“其中的功夫次第,你!”

我叫道:“朱子之书?那么多,要我读死啊!”

父亲笑道:“你不知专找格物之理的内容来看吗?”

我也笑道:“这还差不多。”

但我又问:“父亲,我有一点疑惑,这亲民明明是亲切的亲,朱子干嘛非解释成新呢?”

本以为父亲一定又会痛斥于我,但这回他却叹口气道:“朱子讲的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且也讲的通,讲得圆满,我一直认为检验事物真假的关键就在于“法理通”上,但亲好像也讲得通,可能你父亲我的资质有限,这个问题的答案希望你能找到,如果找到,你先告诉我。”

我在满口答应的同时,也对父亲的“法理通”的道理深感钦佩。是啊,实践本身当下未必能马上检验出真假,而“法理通”才是唯一的大道。

于是我兴奋地跟父亲讲:“和氏璧的故事,包括刘邦六败项羽,最终一战灭了项羽,包括老子‘大器晚成’的道理都足以证明当下的实践是靠不住的,法理通才是认知大道的唯一途径。”

父亲摇摇头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万卷书你没读够,那一句话也传不下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同样,你铁鞋不踏破,又得个什么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不走到山穷水近处,又哪里来的又一村?”

我点头道:“有道理。”

父亲又说:“朱子有‘知行相须’之说”。

我忙问什么意思?

父亲道:“大约是讲认知与行动要相互依存之理吧?”

我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我便开始翻阅朱子之书了。

这时我的同学钱明坤也在读朱子之书,我便把父亲所讲的“悟道五步曲”讲给他听,他万分兴奋,随后我们便在共同的学习中探讨起来了。

只听钱明坤大叫:“我找到了,《大学章句》中朱子讲,‘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聚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伯安,不对啊,‘虚灵不昧’是佛家之语啊!”

我笑道:“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此言出自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但此点朱子是清楚的”。

我翻到《朱子语类


状态提示:第十八回-高妙的读书美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