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铁血悲情扈三娘>491备船钱塘共300

491备船钱塘共三百

赵构总是抱着幻想,觉得完颜亮不会打的,毕竟《绍兴和议》在那儿放着。尽管受尽了侮辱,可自己说什么也不败盟,对方就没有打自己的理由。可他还是有点怕,并不积极备战,而是积极准备逃跑。

赵构想:逃跑是我的强项,一旦出了大事,我不跟你打,我还是跑。当年金兀术那么彪悍,提出了“搜山检海抓赵构”的口号,穷追猛打,又如何呢?

回想起来,确实挺狼狈的。金兀术追得虽然很紧,可自己总是能早一步离开。

从商丘开始跑--扬州--南京--杭州--绍兴--宁波--台州--温州--大海……

金兀术穷追不舍,一直把自己追到了大海边。勇武的金兀术也没办法,只能望海兴叹。他们的准备毕竟没有自己充分,总不能到大海里喝咸水吃咸鱼呀。

200条船上,有十分之一拉着淡水,还养着自己爱吃的淡水鱼——汴梁鲤子。金兀术爱吃牛羊肉,可他没有几条船,又不能拉着羊在海上追击。

金兀术并不走,在岸上等着自己。可他只有五千人马,海岸线实在是太长了,看是看不住的。最后只能望海兴叹,撤军了……

金兀术啊金兀术,你风光一时又如何呢,可你还是死在了我前头。我不跟你比打,我跟你比跑和长寿。

金兀术毕竟比自己年龄大,将他“靠”死是正常的。可完颜亮比自己小了15岁,要想“靠”死他可不容易。金兀术是个奇才,确实能打仗,这个完颜亮人称文武全才,我看未毕。他不过是文采还不错,军事能力一定不如金兀术。况且,黄泉路上无老少,说不定他就会死在自己的前头。

跑与打,还是选择跑为上。过去逃跑时准备了200只船,这回增加100只凑成300只船,只要完颜亮打过长江,就“溜之乎也”。

不行就跑,可这事不能大张旗鼓,得偷偷的进行。可惜的是主和派秦桧死了,万俟卨也死了,可用之人越来越少了。赵构想了许久,觉得此事只有汤思退能办好。

赵构为何要用这个汤思退呢?原因有三:从线上分,汤思退算是秦桧的人,历来主张议和,可为官又特别清廉,这是其一;此时,汤思退官至尚书左仆射(即宰相),有能力办好这事,此其二;思退思退,名字起得好,前进不行,后退肯定有办法。

汤思退被赵构秘密召见,君臣一拍即合。赵构有多次逃跑经验,面授机宜。汤思退心领神会,马上开始准备。为了不引起民众的恐慌,对外说是练兵与经商相结合。300只船队很快就准备好了,不用临时打造,现成的船有的是,只要调集在一块就行了。

一个月高风黑的夜晚,宋高宗赵构在汤思退陪同下,来检阅船队。一行几个人,上了“龙船”。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豪华的一只船,是那个时代的“泰坦尼克号”。

这是三层的“楼船”,豪华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先进”。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南宋,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

“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明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

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两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

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既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南宋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由此可见,南宋的造船技术是领先世界水平的。

“大福船”这个名字还是赵构给起的,大气福气,特别符合中国的人的心里。

“陛下,觉得如何?”检阅后,汤思退小心翼翼地问。

“总的说来不错!别说是一个完颜亮,就是一百个完颜亮,也不能奈我何!”赵构露出了笑容。

“谢谢陛下夸奖!”汤思退陪着笑脸。

“只是——”赵构沉思了一下,“海上之行,最主要不是吃的,而是喝的,淡水是重中之重。”

“300船中,有30只船装有淡水。”汤思退忙说。

“可是,一旦碰到了大风浪,将船队冲开,就麻烦了。比如,这条龙船上,就缺少装淡水的设备。”赵构面沉似水。

汤思退一听,汗就下来了。心想,是呀,海上的事谁也说不准呢。假如这条龙船被大风浪冲跑,跟淡水船离的很远。难道让皇上喝又苦又咸的海水吗?

“陛下,我马上命人改进龙船——”汤思退立马说道。

“不必大动。只要备足鹿皮水袋即可。每袋装10斤水,有上千个水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赵构很有把握地说。


状态提示:491备船钱塘共300--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