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介看人群已经平静下来,强压着心里的怒火回了贡院,这样的事情想找到带头闹事的人几乎不可能,只得让人盯着贡院外面。
杨正不知道他这个会元还有这么多波折,虽然福儿的消息只比杨府派去的人提前了半个时辰,杨正还是很感动,只是不知道她家里人是什么高官,连这种绝密的消息都能提前知道。
人一感动就容易头脑发热,福儿说要吃佛跳墙的时候,他就头脑发热的答应了,大宋的饮食除了烹饪方法没有后世那么多,其实并不比后世差多少,杨正也只是偶尔会做点后世简单的菜式自己尝尝。
有一次闲得无聊,和福康说起后世的各种菜,八大菜系他都说了个遍,福康却只记得一个佛跳墙,自己有多少本事他自己知道,不说那些材料,就是把菜谱放在他面前,他也不一定做的出来。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杨正不断的给自己打气,让人取市集上采买食材,他自己在家里做准备工作。
正宗的佛跳墙肯定是没戏的,杨正做的是简化版的佛跳墙,反正只有他知道佛跳墙是什么样子。
就在杨正在家里折腾佛跳墙的时候,他省试的一首石灰吟再一次传遍士林,不同于中举人,他现在虽然还是贡士,但会元的分量实在太重,再加上拜了两位大儒为师,士林对他的抵触已经降低了很多。
石灰吟放佛一阵春风吹过大宋的开封府,继而慢慢往天下传扬开来。
人心总是易变的,在杨正还是哪个书呆子的时候,学子们都是用俯视的眼光看着杨正:“你看哪个没骨气的,去攀皇家的高枝,丢尽了读书人的脸!”
现在大家都说:“今科的会元知道吗,虽然已经做了驸马,依然能写出,实乃我辈楷模。”
十七岁的会元,已经成了大多数人仰望的存在了。
曹敏送来的两家人已经不够用了,而且杨正现在急需一个管家,一个能分清楚哪些请柬需要给杨正,哪些请柬可以直接扔垃圾桶的管家。
自从省试发榜后,杨正在士林中突然变得非常受欢迎,各种各样的诗会请柬放佛雪花一样送进了杨府。
除了请柬,还有人直接来杨府拜访他,迎来送往,需要圆滑的交际能力,然而老张手艺没得说,交际能力就一般,让一个大匠来做官家实在是太为难他了。
管家难寻,一个能够信任而又有能力的管家更是难寻,杨正只得暂时让老张将就着,西苑闭门谢客就是,管家也可以慢慢再找,当前他最重要的是读完两位老师列出的基础书籍。
省试会元,是在杨正的意料之外的,也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对殿试,他已经不报什么期望了。
在所有人的心里,他能中会元已经是侥幸了,殿试前三甲乙经与他无缘,官家和百官都不会让这件事发生。
甚至他以后的人生都已经安排好了,驸马就要有个驸马的样子,安安静静的做个富贵闲人就好,朝堂上可没有驸马的位置,一个进士的身份,就是再给一份俸禄的事,作为皇帝的女婿,没有人会反对。
他在文人圈子里刷刷存在感,大家喜闻乐见,毕竟爱莲说这样的文章,大家都喜欢,也乐意邀请他去诗会一起探讨学问。
独孤逊和贾思全则完全是把杨正作为关门弟子来培养,最好不要去朝堂上厮混,好好把他们的学问发扬光大。
也有些人觉得浪费了他的才华,然而大宋立国近百年,有太多惊才艳艳的人,不差杨正一个。
不论外界对杨正有多少议论,四月初,殿试还是如期在崇政殿举行。
这是杨正第一次见到赵祯,坐在龙椅上的赵祯清瘦而温和,如果不是身上的明黄龙袍,和邻家大叔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赵祯此时也有些意外的看着杨正,面孔虽然还有些稚嫩,却已经有了沉稳的模样,俊朗的外表在月白色的儒衫衬托下,更显得温润如玉,哪有一点点的书呆子模样。
两百多人,每人一个小案,上面有笔墨纸砚,题是赵祯出的,主考官也是赵祯,不过真正阅卷的还是唐介等一众大臣,不然两百多份试卷,赵祯几天的时间什么都不用干,直接阅卷就可以了。
殿试的题目只有一提,一般都是策论,考较的也大多数是考生对施政的理解和方式,毕竟这些考生已经算是预备官员。
策论的题目很有意思,居然是问如何应对边境地区游牧民族的袭扰。
这个问题不仅大宋有,强入汉唐,边境游牧民族袭扰依然是统治者头疼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大宋尤为突出,丢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长城这道屏障,大宋从西北一直向东到渤海这一漫长的边境线一直都经受着少数民族的袭扰。
最有效也是最难的就是如大汉一样,直接杀到草原去,把这些少数民族都杀怕,把他们撵到漠北,这样的想法杨正只能在脑子里想想,大宋重文抑武的国策之下,将少而兵弱,再强的军备也很难与游牧民族在草原上争雄。
最重要的是现在是冷兵器时代,这个时代野战的绝对王牌非骑兵莫属,而这个兵种在大宋几十万禁军中比例少之又少,甚至能不能上战场都是一个问题,原因无他,缺少战马。
杨正琢磨了半天,反正这些人也不会给他个状元当当,就随便写写吧,后世论坛上有太多大宋的铁杆粉丝提出各种各样的对策让大宋能摆脱没有战马的困境。
适合养马的地方,除了被契丹占去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