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巨星农夫>第三章 送别

卜朽用他低沉而沙哑的声音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送别》的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岛国留学时,岛国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就取调于那首《旅愁》

如今《旅愁》在岛国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传世经典!

此时,地下通道里几乎所有的人,仅仅只是听到这儿,就已经全部愣在原地,有乐感好的现在已经是一身的鸡皮疙瘩!

卜朽在【生活练歌房】声临其境里唱了很多次《送别》,也琢磨了很久关于这首歌的编曲,最后还是觉得华夏风的东西还得华夏本民族乐器来配乐才最是合适,比如二胡。

懂得人都了解二胡是悲鸣的乐器,沉闷。轻轻一拉,就有一种对世事洞察的悲凉。

而华夏的民乐是线性的,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用二胡是最华夏特色、也最适合表达华夏人的感情不过了!

而真正的二胡大师是能把豪爽率真、激情澎湃、慷慨激昂、雄浑苍凉、哀怨悲伤、低徊婉转、肝肠寸断皆演奏出来的。就算你不爱民乐,不懂二胡,也会为之动容!

比如,此刻在场有限的几个听众。

卜朽的声音就像一条沉重而徐缓的河,低沉而沙哑的唱着一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场景——送别。

接下来,伴着那沉闷而悲伤的二胡声,他继续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所有人大气都不喘一下,那歌声和二胡声像绵薄的云,一朵朵、一朵朵,带着他们悠悠的向着黄昏的天空飘去……

行人都沉醉在歌里,能明显的感受到卜朽唱到这里的感情基调还是比较弱的。

友人出城送行,夕阳西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由长短句构成,语言精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

乐段完全相同,旋律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氛围。

而卜朽在唱第二段时的情绪较之第一段要略微激动了些,就连二胡声也悠扬了不少。歌声、二胡声和着头上的明月,伴着冷风在寂静的夜空画出一条空灵的弧线。

友人开始话别,各种回忆和展望吐露出来。

忽然!琴峰一转,如一股强劲的风吹在湖上,湖水泛起大的涟漪。

卜朽的歌声也变得极其激昂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里的卜朽已接近咆哮,情绪达到最高点,如同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般!

友人酒喝的酣畅淋漓,豪气干云,大手一挥——告辞!

这个时候,小年轻是真的扛不住了。刷的一下,他就感觉浑身上下的寒毛都竖了起来!

就在人们还沉醉在那慷慨以赴、义无反顾的悲壮离别之情时,弦音突然变得十分舒缓,仿若由盛夏流向悲秋。

卜朽瞟了澹台天机一眼,突然仰起头,眼角有一滴泪划过,他有一丝丝哽咽的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一遍,卜朽的情绪最弱,仿若低声喃喃。

凄凉悲伤的歌声犹如点点秋雨,慢慢侵蚀着人们的心田,让他们悲从心生。仿若送别友人后,独自一人回家,深深的寂寥与哀愁。

卜朽唱了两遍,但这些相近甚至是重复的乐句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感觉,因为他每一段的情绪都不一样。

从第一遍第一第二段的次弱,到第一遍第三第四段的弱,再到第二遍第一第二段的强,最后到第二遍第三第四段的最弱!

多重复杂的情绪,被卜朽完美的演绎出来,让在场有限的几个听众都眼眶湿润,心里面的悲伤怎么也止不住,有两三个感性的人甚至啜泣了起来。

经典的歌曲往往有两个方面做到很好——

第一,就是简单,也就是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

第二,则是复杂中又不失规律和美感,让人一听就愿意沉下心去认真聆听。

然而,想把握好“简单”和“复杂”的分寸,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简单的旋律不是简单就能创作出来的,并且大部分的简单完全不可能成为经典,类似于《老鼠爱大米》那种网络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吧,不然也不会红遍大江南北,但它永远不可能成为一首能流传下去的经典歌曲!

但你看《祝你生日快乐》、莫扎特的《一闪一闪小星星》是不是旋律都简单到极致的那种,但它们却都是能流传下去的经典歌曲。

而《送别》的旋律也是极其简单的。

它简单的就跟“祝你生日快乐”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一样,简单到你根本不用刻意的去学,只要听上一两遍,你就可


状态提示:第三章 送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