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残明霸业>第七十二章 由盛转衰

不过这童生乡绅从此便也攀上了高枝儿,科举之路走不通,又娶了这么个媳妇,乡绅有些憋屈,经常一个人钻到小树林抱着膝盖默默无语两眼泪。

可是木已成舟,他的胳膊也掰不过太爷的大腿,也就自己骗自己,逢人便说:娶谁都是娶,闭着眼、吹了灯,好的孬的婆娘其实都一个味儿。

乡绅虽说认了命,却也是由此光大了门楣,靠着岳父老泰山的照应,搜刮乡里,扩屋填瓦,囤积良田。

多少被他抢去了土地的人家哭诉无门,想要告状,便会被县太爷用板子给打翻出去。

王员外也开始豢养打手,偷偷杀人,那些相信老天必定有眼的,发誓要和他磕到底的,最后都死的不明不白。

大明王朝中后期,土地逐渐被兼并到少数藩王、世家大族和官僚的手中,也许这种现象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避免的。

嗯,在华夏,这样说是在井田制被改成私田以后吧。

许多人认为土地的兼并很正常,可又有更多的人认为,每一次这种现象的发生都代表着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开始。

大明朝和历朝历代都有这么一节,土地丈量是越量越少。

地方官吏大笔一挥,水田变成了旱田,9亩变成了6亩,当然那时候记账的,肯定不会使用阿拉伯数字,还能写反了么?

这只是举个例子,不过官字两张口,说大便是大,说小便是小。

当了官便能多收银子不缴税,中了举还有皇粮吃。

这确实是人家十年寒窗所得的权利,甭管百姓乐不乐意,规矩是人家替傻帽皇帝定的。

饶是这样,人家乡绅们还未必肯交税。

地主们也会给官员们送钱免租,只要地方官有了好处,便再也不会来要,天高皇帝远的,皇帝老子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的乡绅交给他一石粮食。

许多人会说大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土木堡之变。

却不知土木堡之后,明军连连反击,打得瓦剌依然毫无脾气。

期间瓦剌还迫不得已释放了明英宗,最后连大酋长也先也因为大明的全力打压后,死于瓦剌贵族间产生的内讧中。

而明英宗年间的另一件事,实则才是大明由盛转衰的最大诱因。

在英宗二次登基的正统年间,他将江南重赋官田改依民田起科,也就是将太祖至宣宗时期一直属于皇家的江南大片良田划归为民田。

这里面有没有可能是英宗为了重登大宝,而与江南士大夫达成的某种协议呢?这便不得而知了。

可就算没有协议,得利最多的也是那些士大夫们,试问天下人才那里最多?

三江啊,江苏、浙江、江西,江苏在大明是南直隶,天下的官,江南最多。

朝廷下令将江南的官田变成民田,变革的过程中,田契会改谁的名儿,当然最先捞好处的是江南的那些官啊!他们近水楼台嘛。

这利益太大了,如果这其中有因果关系,恐怕谁都会因为千里良田而为明英宗登位去夺门。

当然这里面也可能是因果的倒置,就是明英宗为了报答那些帮他夺门,重登大宝的士大夫们而默许了这一影响了大明日后国运的政策。

然而此后朝廷的财政就每况愈下了,大明的赋税年收入便从原本改制前的四千余万石一下锐减至二千六百余万石,这是不争的事实。

此前一路笑傲前行的大明朝从此就不太行啦。

想想土木堡之败后,明军三大营全军覆没,于谦却还能立即重新打造一支可以同数万瓦剌精锐骑兵在北京城外野战的强军。

当然这一点源于大明的军户制度的优越性,可军备的打造,粮草征调,包括各路新军调到京城,一路上还人吃马嚼的呢,不需要银子吗?

而大明与后金的萨尔浒之败以后呢?

万历末年的萨尔浒之败后,经过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二十余年间,大明才勉强组织起了两次十余万人规模的所谓大反攻——浑河大战和松锦大战。

为啥二十年才能打两场大仗?答案肯定是八路军没子弹了呗。

而之所以没钱,除了赋税和土地兼并,最大因素就是当年英宗将官田改民田的事儿。

国家财政一下锐减了半数,大明能不从超级强国变成弱鸡吗?

从此人们也就再也看不到那七下西洋的大明舰队,还有六征漠北的大明铁骑了。

想想洪武至永乐年间,经历了漠北铁骑一百五十余年的洗涤之后,华夏已经赤地千里,华夏大地一片哀鸿。

可大明太祖和成祖在这种情况下同元朝打了多少次大仗?蓝玉都追杀蒙古残部到捕鱼儿海了,捕鱼儿海大胜后,蓝玉仗剑仰天长啸,对已故天上的常遇春说的那一句: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是多么的荡气回肠?

开国两代雄主六征漠北,成祖和宣宗七下西洋,那是多么强大的的国力,那时的大明威风直逼盛唐,可谓是:‘万国来朝汉阙,五陵共猎秦祠。昼夜歌钟不歇,山河四塞京师。’

再到了崇祯年间,当崇祯爷取消了监税后,有钱人都跟过年一样,而继续增加了三饷,士大夫们却几乎没人反对。

三饷啊,收的都是底层老百姓的钱。

所谓官官相护,宦官们倒是不护着当官的,他们确实是敢敲开二三品大元们的家门虎着一张脸跟官员们要银子的,说不定还要顺便会多讹上一些揣入私囊,人家是端皇上的饭碗,无需鸟那些朝中大臣。


状态提示:第七十二章 由盛转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