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明帝国的崛起>第四百零九章 张昭的调整(下)

关于蓟州镇整训的调整是这次会议的重中之重。

废除卫所的种种措施,除开解放人口,给明朝的社会增加活力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提高明军的战斗力。

张昭在西北时开始推动这件事。但彼时他远离朝堂,初步冒头,对朝政其实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对军制的调整,只是隔靴搔痒。而此时他大权在握,自然要作出一个样板来。

由此可见,提出一个让朝廷同意的国家战略来何其重要。

张昭有条不紊的道:“整训的第一步,实兵足饷。

之前诸位吃多少空饷,我不去追查。现在都可以以裁撤掉老弱病残的名义,在兵部的籍册上注销掉。但自这次整训开始,一个空额都不允许樱

诸位的亲卫都要并到编制中,由国家发放饷银。

另外,每一个月的军饷都要足额发放到士卒手郑谁敢克扣,别怪我军法无情。

那么,为保证上述两件事的执校就有此次整训的第二步,在每一个百户、总旗中设立军法官。保证军法的执行,记录战场功勋、宣传忠君爱国之思想、并教授士卒识字。职位分别与百户、总旗相当。但不得干预军中指挥。

这些军法官的升迁由后军都督府决定。这一部分的军法官,第一批将会由新军营和新军营初级学堂的毕业生混合组成。第二批则在蓟州镇中产生。

因而,这就有整训的第三步,军官的培训。

子已经在诏令在京中设立大明皇家军事学院。蓟州镇的军官要轮流前往军事学院中进行三到六个月的学习。学习什么?

第一,鉴于当前兵器的革新,也就是燧发枪和火炮的大规模运用,军中的战术要更新换代。这是每一个指挥员都需要学习的。目前的教材是新军营的《步兵操典》。

第二,培训大量的军法官。确保军队对大明,对子的忠诚。确保军中晋升的公平。

以后,将门世家不再是独有的。而是要将真正有才华的人选拔出来。

整训的第四步,军衔改革。

大明的军队体系中,其官职、称号、品级之混乱,实在是世所罕见。搞的乱七八糟。

京营一套体系,团营一套体系,卫所一套体系,边军又是一套体系,禁卫一套体系,还有募兵的营哨体系。

(明军的官职体系非常的奇葩,极其难以确认。比如团营的把总,带兵一千,等同于千户。而在禁卫军中把总却是百户。再比如,游击将军有可能是都指挥,也可能是卫指挥使。)

从这次整训起,整个蓟州镇的军队,全部使用统一的标准,明确军中的上下尊卑,便于战时指挥,核定军饷,补充混编。

士兵标准是:辅兵、乙等兵、甲等兵。军官的等级是:旗、总旗、百户(正六品)、千户(正五品)、卫指挥(正四品)、都指挥(正三品)、总兵(正二品)、都督(正一品)。

此标准,我已经表奏朝廷,可在蓟州镇试校等试行结束,再推行下。”

士兵分为sān_jí,和现代的标准相对应。辅兵就比新兵强一点,只是合格的士兵而已。甲等兵就是精锐。

军官的等级,低级层面张昭改动的并不大。百户对应的是连,按照火器军队的编制,下辖的是140人,三个连队。千户对应的是团,初步定额是1400人,下辖十个连队。后面可能还会有增加。毕竟,团与团是不同的。

到中高级层面,改动就比较大了。

明朝的卫所制度,千户所往上的编制是卫指挥使司,再往上是都指挥使司。

所谓的守备、游击将军、参将、副将、总兵,这全部是战时的职位,并不常设。其职责就是字面的意思。守备负责堡寨的防御。关口、城池的防御就是参将。游击将军就是四处支援。总兵就是某一区域的最高指挥官。

这实在不够简洁,搞得非常混乱。张昭更习惯现代的军衔制度。管你什么职务,只要把品级明确下来,就方便指挥、补充新兵。

因而,在明朝体系中正三品的卫指挥使,给张昭降到正四品。但相比于从前,不用在“卫指挥”前面加“某某卫”这样的标签。单纯的就是一个官职。

原本是正二品的都指挥使给张昭降为正三品。“都指挥”作为官职而存在。

将总兵设为正二品和原本的一样。明朝的总兵分两种,一种是常设,在某地镇守的总兵。比如,九边的九个总兵,他们一般的本职都是都指挥使,然后担任总兵这个职务。

还有一种总兵是非常设职务,就是张昭目前身上挂着的。以伯爵的品级,挂将军印,充总兵官,总督三镇军务。

张昭目前就是将总兵固定下来,定为正二品。实际上到晚明战事不断,总兵已经是一个常设职务。

“都督”定为正一品,这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品级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都是有爵位的。全部是超品。

张昭想要在未来,将爵位体系作为贵族体系而推广下去。在军中最高只到都督这一级。这就像近代列强时代,大批的贵族上战场,有伯爵、子爵,但在军中的职务还是团、师那一套。军衔还是尉、校、将的体系。

卫指挥,这个官职对应的是“师”,将会下辖三个团、辅助的炮兵、辎重若干。就是大明一个卫的编制,五千六百人。

军队编制到这一层级就要以战争的需求为准。目前的燧发枪时代,在张昭出征的过程中,还只使用到排、连、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九章 张昭的调整(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