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在古代奔小康>第一百九十三章 澧县县伯

“嗯,朕知道了,刘爱卿退下吧,你们其他人,都说说看,怎么封赏这个武定国呀?”

皇帝继续着他的游戏,干脆一次性让所有人都表态,也好让太子看清楚,哪些人是正直的,哪些人是结党营私的,而哪些人是两边讨好,投机取巧的。

皇帝的一声令下,大臣们自然是纷纷开口表达意见,反正这武定国又不是什么背景深厚的人,得罪了就得罪了。于是乎,反对的,捧杀的,还有干脆下大狱砍头的,纷纷冒了出来,这功劳从王爵到死囚,每个阶级都给占满了。

不过其中倒是有几个愿意说真话,不偏不倚的。他们跟刘继勋的意见差不多,赏可以赏,但是不能太大了,可以用财货进行补偿之类的云云。这里面有御史大夫刘伟清大人,户部尚书马立明大人,还有吏部尚书王志文大人。其实算起来,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是皇帝自己的人,一个管着人,一个管着钱,御史大夫刘伟清的表态,皇帝就没想到了,按道理说,他手下提出来的意见,他这个做老大的应该是默许的吧,怎么这会儿又给了个中肯的建议了呢?

刘伟清其实自己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手下提出来的意见他的确是默许了,可是没想到,昨天晚上他得到了一个消息,这个武定国居然就是刘继勋的亲儿子!这下子,他一瞬间就明白了皇帝的打算了。本以为这是个没有背景的毛头小子,结果没想到这个小家伙,背景居然深厚无比!

更加让人觉得离谱的事情是,刘伟清,严格的算起来,应该是武定国的表舅。当初打天下的时候,他和刘继勋就是同乡,而且他是和武母来自一个镇子里面的。攀起亲戚来,还真是数得着的。

但是刘伟清是怎么知道这个不为人知的消息的呢?这里面不好细说,只能等后文慢慢揭开。言归正传,刘伟清这个当舅舅的,自然是要帮自己外甥了,所以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让刘继勋以为,自己这个老乡在和他保持一致呢。

皇帝一看刘伟清和刘继勋这两个人眉来眼去的,顿时想起来,这俩人是同乡啊,怪不得!

大家激烈的讨论了一阵子之后,皇帝最终下了决定。

“封,武定国为澧县县伯,加封苗疆都护。并设苗疆都护府,全权负责苗疆事宜!”

不得不说,皇帝这个封赏真是把控到位。武定国最想要的东西,给他了,功劳爵位也给的比较合适。怎么说呢?首先这个爵位,武定国升了两级,其实这已经是很高了,再说了,其他参与西南战事的人,其实出力并不多,真正出力的是苗疆圣女一脉和黔国公府,圣女一脉自然有封赏,而黔国公府,功过相抵。还得靠着他们去平定桂省叛乱,所以没处罚也没施恩。

然后这个苗疆都护的官职,是参照西域都护府设置的,等于就是苗疆地区权力机关的总负责人,以后所有关于苗疆经济、军事、农业、商业等等方面,都由武定国来全权负责。这正好是武定国需要的,他进行的改革,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巩固期才成保证完全确立。

讨论完这些,皇帝便开始封赏其他人了,包括北方战场下来的有功将士们。这里面没啥好扯皮的,大家都是参与者,利益交换已经在上朝之前完成了,所以得到了全票通过。至于南边的封赏,因为武定国定下了调子,也就扯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耗费了一点时间而已。

太子却是十分的沮丧,他感觉自己把兄弟给坑了。想想武定国来信里面写的那些经历,可谓是险象环生。自己兄弟在南边为了大康朝廷披肝沥胆,游走于危险边缘,到头来却是朝堂大佬们的全力打压,自己这个做大哥的,感觉真是对不住武定国。

退朝的时候,皇帝把太子给叫过去了,他有些话要对自己这个儿子说一说。

“皇儿,你今天看到了吧,这就是朝堂!这是一个朕都不得不妥协的地方,更何况你?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觉得很对不起武定国?呵呵,有这个心思是对的。但愿你能记住今天朝堂上这些人的嘴脸,这对你以后登基执政,很有帮助。”

“父皇,我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大人们,危难时刻就能团结一心,到了大功告成的时候,一个个却又自私自利,这难道就是我大康朝廷的肱骨吗?他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皇儿啊,这就是人心啊!可以有难同当,没办法有福同享。就像你有结拜兄弟一样,他们也一样有亲朋好友,有自己的小团体。功劳的肥肉就只有这么大,他们当然会使劲往自己的小团体里面扒拉。算起来,你和他们,不也是一样的吗?”

太子被皇帝说的哑口无言,其实皇帝说的在理,他给武定国请功,算起来,不也是为了自己兄弟之间这个小团体扒拉功劳的大肥肉吗?

“皇儿,你作为太子,目前有这种想法是正常的。不过,等到你做到父皇这个位置的时候,就不能有这种想法了。你是拿着刀子分肥肉的人,虽然我不指望你能够分的十分公正,但是也至少要做到平衡各方小团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这就是帝王之道,在于平衡!”

“是,儿臣受教了。”

“其实,你也不用沮丧,这次你至少看清楚了,朝堂里面的人势力划分。哪些人是真小人,哪些人是真的一心为公的。这对于你以后执政,会有好处的。但是,你也不能就这么认定了,人心是会变的,所以说,这只是一种方法,你今后会用得到。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三章 澧县县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