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末世录>第144章 二袁称帝

冀州邺城,一个新搭建的祭坛耸立在城池的东郊。五月天的早晨,此处的阳光依旧柔和,不像南方那么毒辣。祭坛在大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祭坛周边早已是兵甲林立,刀枪森严。兵甲之外等候着大量官吏士族。再外层,就是稀稀疏疏看热闹的平民百姓。一条黄沙铺就的道路从祭坛延伸到城门之内。道路两旁同样布满了戒严的兵士。

城中隐约传来鼓号礼乐喧鸣之声,一大队车轿乘舆在步骑的前呼后拥下,出了城门向祭坛而来。队伍行过之处,兵士们便喝令两侧百姓跪拜,山呼万岁。

片刻,车舆就到了祭坛跟前。从最奢华的一乘车舆上下来一人,玉冕龙袍,身长高大,白面长髯,浓眉细目。

此人正是当下自立为帝的袁绍,近日刚刚登基,国号大赵。此时前来完成祭天仪式。半个月前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已在淮南寿春称帝。

众侍卫,宫婢,太监簇拥着一袭华盖登祭坛而上。后面跟着数以百计的“大赵朝”三公九卿,文武百官。

阵阵礼乐声中,袁绍终于完成了繁琐的祭天仪式,抹了一把额头的细汗,向坛下施然而下,准备回宫。

周遭的人群又跪伏下去,再次山呼万岁。但此时,一个炸雷般的声音突然响起:“汉贼袁绍当诛!”随即传来两声惨叫。

两名正在边缘处警戒的兵士,捂着汩汩冒血的脖子倒了下去。还有两人一前一后的向袁绍华盖疾冲而来。

“有刺客!护驾!”袁绍身边的侍卫立刻清醒过来,纷纷拔出兵刃,将袁绍团团护卫起来。袁绍脸色变的煞白,嘴角抽搐了几下。

袁绍并不是因为感受到危险而惊惧,他知道这两名刺客,连他的身都近不了。袁绍惊讶的是居然有人舍命来刺杀自己。

果然,只听一声大喝,一条人影已风驰电掣般的闪到袁绍前方。连续两道白光闪过。两名刺客连叫一声都来不及,胸口就已被剑刃各自洞穿个血洞,倒在地上。救驾的人正是袁绍手下大将颜良。

袁绍眯眼向地上两个尸身望去,一人似是士族子弟,另一人却是虬须壮汉,貌似江海游侠。身旁的贴身侍卫不容他再细看,簇拥着他登上车舆。向城中皇宫驶去。

车舆上的袁绍对外面吩咐道:“速速查明这两名刺客身份,立刻来回复朕。”车外立刻传来应诺之声。

在车舆上颠簸的袁绍陷入了思绪之中。记忆将他带回数月之前…

那一天,一名来自淮南,自称袁术信使的人来府邸求见他。并交给袁绍一封密信。

这封信里不仅有袁术的手书,还有一封当年他叔父袁隗留下的遗书。袁隗这封书信表示希望袁术,袁绍二人能在乱世中抓住机会,取汉室而代之,立袁家万世之基业。

而袁术的书信则表明自己也是才获得这封袁隗遗书,有愿意与袁绍共弃前嫌,共分天下,光耀袁氏一族之意。

同时,信中还为袁绍阐述了当下时局,称当下是自立为帝,征伐天下的最佳时期。否则一旦让汉室在诸侯中恢复威望,尤其是汉帝刘协亲政后,再行此事就困难重重。

袁绍本就有问鼎天下的野心,只是之前他觉得公然僭号的时机还未成熟。见了此信,便召集幕僚谋士前来商议。刚好此时,朝廷的宣诏使节也来到邺城。

他的那些幕僚谋士立刻就此事在府邸大堂之上激辩起来,连续数日也没有个结果。这些人基于各自不同动机产生不同意见。有想做开国功勋的自然是力挺袁绍称帝。有抱着忠君名节不放,心向汉室的自然是极力反对。当然也有希望袁绍称帝,但却依旧认为时机不成熟的。

最终让袁绍下定决心的,还是袁军在对公孙瓒讨伐战争中的决定性胜利,以及此前曹操在徐州之战中的惨败。

这一胜一败,顿时让袁绍觉得没有什么再好顾忌的,因为他周围已无实力能与其匹敌的诸侯了。更何况,还有个同样兵力雄厚的兄弟--袁术在南边策应着他。

即使曹操站到他的对立面,与他为敌,他也丝毫不会在意。若真如此,反而让他吞并了豫兖二州时显得理直气壮。

无论曹操怎么表态,他登基后必然会吞并掉豫兖二州。曹操的表态只能改变此事的形式和时间,不能改变结果。

当然,天下还有一些实力颇大的诸侯,如益州刘焉,荆州刘表,梁州冯宇。但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时不可能对他产生什么威胁。

至于周边类似陶谦,孔融等等杂七杂八的小势力,没有个主心骨整合他们,那就是一盘散沙。待收了曹操后,袁绍一只手就能将他们扫平。

下定决心的袁绍不再犹豫,一顿乱棍将汉室的使节打出了邺城。大半个月前,易京终于被攻破,公孙瓒身死乱军之中。紧接着袁术称帝,他也随之登基称帝…

“报!启禀圣上。两名刺客身份已经查明,一人是邺城士族李家子弟,乃邺城县衙一贼曹,其父母双亡,其余亲眷也不在冀州。另一人跟随他多年的门客。”

一声禀报声打断了袁绍的思绪和回忆,他听完令兵的禀报,眉头一皱,说道:“就这么简单?派出羽林卫细查这后面有没有更深的背景!”

“诺!”

此时,一种不详之感涌上袁绍的心头。他突然意识到,当初决策时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他只考虑了自己僭号称帝后,汉室和天下诸侯的反应。却没过多考虑自己治下门阀豪族,以及士族们


状态提示:第144章 二袁称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