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队戍边屯田,西汉时就常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曾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于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这种用于扩土和守卫边疆的应该算作军屯,所有的屯田兵除了耕种以外还要承担战斗的任务。但是曾禹他们目前采用的只能算是民屯的一种,平时并不负责战斗任务,每百人为一屯,屯置司马(百夫长);以五屯为一曲,设曲长一名;两曲为一部,设千人督一名;每五部为一营,设牙将一名。安平县整个屯田兵分为四个营,由典农都尉何燕负责,至于中层的各级军官,都是从屯田兵中选拔而出。
当曾禹来到屯田点时,有两营的人马正在各自牙将的带领下进行开荒。而剩下的一万人,则是由何燕指导,正在修建水渠。安平县这里本来之前是有水渠,但是因为长期没有维护,现在已经完全失去作用了,所以何燕趁着农闲时候,带领手下的屯田兵重新修理。
按照汉朝的习惯,一般只有上田才可以不用轮休年年耕种,像中田或者下田等,都是隔一年甚至隔两年才能继续耕种。索性目前安平县开垦的这些田地,一旦水渠修好,都可以算是上田。
曾禹他们见到的就是一付所有人干的热火朝天的景象,因为曾禹他们招收屯田兵的时候,采用的是自愿的原则,所以也就不存在有人偷偷逃走的问题。相反之前他们都是因为没饭吃才沦落为流民,现在有官府给他们提供住处,还有足够的的粮食果腹,即使让他们走,他们也会不愿意。
大家看到曾禹过来了,连忙带他去见何燕。曾禹见到何燕的时候,他已经放下手头的活计迎了过来,见礼以后领着曾禹到了自己在这里的屋舍。
大家各自就坐以后,曾禹向何燕问道:“鸿志,目前这里总共有多少良田了?”
“回主公的话,经过我们不断的开垦,等明年这些水渠全部修好,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二十万亩的良田。”
这时候大汉平均亩产大约为三石,算下来这些土地生产的粮食完全足够一支一万人的队伍战斗一个月了。曾禹心里对此很满意,他点点头说道:“鸿志辛苦了,目前屯田兵的士气怎么样?”
“大家对于现在的生活都很满意,而且我们的福利和军饷都是按时足量发放,所有人现在干活都是热情高涨,有的士兵甚至请求加入正规部队,今后一起参加战斗。”
“这点不急,目前我们的兵力相对于治下的百姓来说已经是超标了,短时间内我不打算继续征兵。不过你告诉大家,让大家也不要荒废了训练,一旦战事开启,这里是我们最好的兵源。”
“主公,这样一来的话,我希望能够让吴明兄弟过来帮我。”何燕说道。
原来目前这里主要都是何燕负总责,但是他更加长于内政方面,如果让他将这些屯田兵训练好,一来精力不够,二来担心不符合曾禹的要求。
曾禹知道何燕的担心,而且吴明目前也没有什么军务在身,他听了何燕的请求,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在他的计划中,本来就是打算将这些屯田兵作为一个预备序列,因为目前汉室威严仍在,他一个小小的县令,如果拥兵过多,肯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何燕见曾禹答应下来,心里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曾禹的打算。他们目前的优势就是知道接下来可能要发生的变故,可以提前准备,但是又要藏兵于民,之前一直在开荒和耕种,倒并没有影响。但是现在已经是农闲时节,需要利用好这段时间对所有屯田兵进行一定的军事训练,本来如果曾禹没来,他也要找时间去县城向曾禹请求将吴明调来。
曾禹他们就在屯田点用过了晚餐,他跟何燕并没有什么特殊化,和所有士兵们吃的都一样,只是简单的饭菜,加上一两片肉。这还是因为大家都需要干活,所以才特意加餐的,曾禹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全县加上金牛山,才十万出头的人口,就养了两万多的兵马,加上这里的两万屯田兵,本来一般军队数量与人口最好维持在一比二十,最多也就一比十。
现在他们的比例达到了一比五以上,这还是因为之前的一些缴获,加上商税等收入,勉强能撑下去。所以伙食方面,就还是首先保证供应县兵。金牛山方面虽然自己有产粮,但是也需要安平县提供支援才能维持下去。
想到这里,曾禹感觉时间过得太慢了,他恨不得所有的事情能够一夜之间就完成,包括县城的扩建,户籍的改造,以及治下百姓的开荒等。但是这都是需要慢功夫,急也急不来。
何燕在旁边看到曾禹叹气,开口问道:“不知主公因何叹气?”
“没事,只是想到了一些事情。对了,在这些屯田兵中,可有擅长耕种之人,我看到这些田地都是良田,如果产量能够更高一些就好了。”曾禹岔开了话题,向何燕问道。
“军中都是些青壮汉子,虽然都会耕种,但是说到特别擅长的,倒并没有发现。据属下了解,一般都是年长者经验较多,我们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