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县令几乎都快给一群大小尼姑跪下了,她们才却不过县令的哀求,暂时停了下来,帮助医治百姓。
别奇怪为啥县令身为堂堂百里候,一县父母官,这么没有尊严,谁被锦衣卫的刀子架在脖子上,心里都不会安稳的。
这次叛乱波及北地数省(本来用布政使司之类的,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会处理一下,大家多多担待。)起因是因为马政,自大明开国以来,就把牧养官马的任务以官府威权强加给了人民。
养马户的主要工作是照顾马匹,遇到战事就把马交与前线,相当于寄存,还算可以;到了永乐及以后,没有那么多战事了,朝廷就要求“孳息”,就是大马生小马,不准养死。
问题是,马是动物,是动物就有生老病死,怎么可能如此顺利?更可怕的是,养马户顺利“孳息”,养出一堆小马,就意味着必须供养更多的马——养的越好,负担越重。
为了养马家破人亡的不计其数,“响马”一词,就是从落草为贼反抗朝廷的养马户那来的。
“民有养马之苦,官无养马之利”。
尤其是北方地区,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开发过度等等的原因,明朝的经济中心本来就是在向南方转移。
北方地贫人薄,民风彪悍,本来就负担重,马政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当今皇帝为了与文官集团对抗,扶持起了宦官们。
宦官们搞争斗个个是好手,捞起钱和权来,也更是非同一般,上面的捞一两,下面的翻个倍,自己加上一两,这么层层下来,剥削越来越重。
因此在河北当响马的刘六,杨虎等人只是被逼举起反旗,区区几十号人,却掀起了波及数省的动乱。
人数从几十号,短短几个月变成了几万人,还攻破了山西、河北、北直隶的数十个州县。
当然,打仗不是靠人多有用的,而且大明王朝底蕴犹在,还没到改朝换代的时候,加上发生了某些变化。
所以大明锦衣卫的新军出京,不到两个月就击溃了义军,虽然义军高手众多,但锦衣卫也不是吃素的。
何况锦衣卫的火器制作精良,战法犀利,纪律严明,威力相当的厉害,义军面对他们,一败再败,毫无回天之力。
大难临头各自飞,义军里很多头目就是原来各个山寨里的寨主,响马头目之类的,见势不妙闪的也快,所以义军主力很快被击溃,只剩下后续的围剿工作了。
一打仗,不管是什么结果,受苦的永远是百姓,尽管朝廷下令赈济,但上下其手的人也闻风而动。
也不知道是谁捅上去的,反正北地这次从一方大员,到仓库小吏,大大小小掉了上千颗脑袋。
剩下的也被锦衣新军压着,要求尽快恢复北地局势,这个县令原本是个县丞,还是被县令和县尉架空,一点油水都没有的那种。
不过也因此运气好,没被一起咔嚓掉还升了官,这些天忙忙碌碌的,事情多的很。
找医生给难民治病,防止流行性疫病,这句话又是锦衣卫大都督说的,虽然大家不是一个系统的,但县令可不打算提出反对。
找就找呗!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正好有一群尼姑路过,还会医术。
妥了!看本官运用三寸不烂之舌,说(shui)服她们暂留数日。
于是在县令的忽悠下,恒山派的人就在这里停留了十多天,才在百姓们千恩万谢中离开。
一个小尼姑兴冲冲的,满脸高兴的走在路上,问起定静师太:“师父,我们这是做了好大的功德了吧,来世是不是会有福报啊?”
定静师太双手合十,正要说上一番出家人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光是为了来世福报,也为今生心安的道理。
恒山弟子们却突然脚下一软,接二连三的倒了下去,片刻之间就大部分弟子都倒在了地上,昏迷不醒。
“仪清!仪琳!仪和!”恒山三定大吃一惊,任谁好好的说着话,走在路上突然倒了下去,旁边的人肯定都会惊慌失措。
锵~~~
恒山诸人纷纷拔剑出鞘,围成一圈,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暮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的季节,然而官道附近鸟雀无声,连虫子都没有叫一下,寂静的可怕。
“何方高人与我恒山派为难?”定闲横剑在手,目视八方,注意着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
定仪和定静则检查起晕倒的弟子们,一搭上脉,两人不约而同的皱起了眉头。
“中毒了!”
什么时候?两人对视一眼,仔细检查起弟子们的中毒迹象,发现大家都嘴唇发青,面色却诡异的红润,双目无神,身体僵硬,生命无忧却偏偏一丝一毫都不能动。
“是五毒教秘药,子时三刻鬼娶亲!”定仪和定静脸色难看的说道。
定闲更是心头一凛,此药中者浑身僵硬,昏迷不醒,然后互冷互热,胡言乱语,一旦入夜,便生死不由己,身体会毫无异样,面色红润有光泽,呼吸顺畅体泛幽香,但意识全无,任人摆布,有如活着的尸体,此毒可用内功逼出,但极耗内力,即便是一流高手,逼毒之后也会元气大伤。
“五毒教贼子,偷偷摸摸的下毒,算什么英雄好汉,有本事滚出来,会会我恒山剑法!”
定闲怒喝一声,试图激出敌人,虽然不知道明明出门在外,充满防备的情况下,五毒教的人是怎么下的手,但显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