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兴汉使命>第477章 民心所向

其实早在赵云水淹目标地城池的时候,刘立和洪安就带着一千人马赶到了目标地城池附近。只是白马军实力强大,洪安的护卫都擅长攀山越岭,在大平原上的决战却是这支新组建的部队的最大软肋。

刘立亲自出马与太史慈所扮的守军谈判,提出了先救援目标地百姓,再决定目标地城池的归属。刘立亲自到守军中作为人质,洪安带着人参与目标地救灾。

五天之后,麒麟军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目标地百姓的认可,也让太史慈扮演的山贼军信服。太史慈愿意接受刘立的统帅,目标地守军数量上升为五千人。

距离演习结束还有两天,镇帅军以三倍的兵力围攻目标地城池。一天的强攻,本来可以拿下目标地城池。然而目标地百姓恨透了镇帅军,全力协助刘立守城。

镇帅军损失万人,目标地城地的守军只有五百人,还是三成是目标地百姓转化而成。

麒麟军主力在最后一天赶到目标地城池。面对十倍的敌军,郭嘉表示无力回天。至此,演习结束,刘立等人大获全胜。

在整场演习中,镇帅军杀敌最多,转战的地方也最多,使用的计谋更是层出不穷。

然而麒麟军只出动了护卫都中的一千人马,一人未伤就拿下了目标地城池,最后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演习的胜利。

郭嘉仰天长叹:“仁者无敌!一旦用谋略克敌制胜,功在当时,祸在千秋。”

在进行演习总结的时候,辛宪英对于白马军的长途奔袭和水攻拔城的创举表示了赞赏。在真正的实战中,赵镇帅的攻城方略值得赞赏。百姓总是健忘的,记恩忘仇是一直以来的传统。

太史慈所扮演的变数也值得肯定。地方百姓在短时间内不会忘记仇恨,这也是赵云的白马军先大胜胜而后惨败的主要原因。

刘立突然想起了父亲讲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水淹七军,另一个就是大意失荆州。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看,就足以证明——以水克敌,虽胜犹败。那位著名的统帅用水攻奠定了北伐曹魏的决定性战斗取得胜利的战役大局,却失去了整个荆州的民心,直接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悲剧。那一场大水,毁掉的是民意和军心。

纵观数次水攻夺城,都会激起周边百姓的反抗之心。这也是兴汉军坚决反对水火攻敌的主要原因。宁可让兴汉军在正面战场上尸横遍野,也不能轻易的使用水攻或者是火攻。

人道是——水火无情。这两样东西改变的是一个地方的气运,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国云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镇帅赵云的战法没有错,计谋也没有错,可是却低估了民情和民意的作用。

这次演习很有教育意义。战争发动的目的,是为了扩充兴汉国的势力范围,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和平和安宁。赵云是武力进攻为主,思想进攻为辅。甚至是为了长治久安而采取雷霆一击,不计手段,不计后果。刘立则是审时度势,用仁义之心感化目标地百姓,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然而麒麟军的这种攻城模式,其实是会有隐患存在。白马军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只是引而不发,刘立必须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防范内部矛盾上。这样的貌合神离,平时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关键的时刻就要命了。

要是在面对强敌的时候,这种不能如臂指使的军队,肯定会坏了整个大局。镇帅赵云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可是世上的人和事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存在。人总是在解决老问题的时候发现新的问题,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也没有万能的安天下之策。

麒麟军以小股部队实行穿插战术,又在最后关头以绝对优势底定胜局。这是强国的做法,兴汉国拥有两百万大军。这种力量的存在更主要在于战略威慑。至于真正的攻城拔寨,不可能出动这么多的大军,仅仅是后勤保障方面的压力就足以拖垮自己。

按照刘立的理解,镇帅的存在是为了稳定一个战场。淮南战场直面楚国。葛坡战场独对宛城。陈留战场,河内战场,甚至上艾战场,每一方镇帅都需要顾及很大一片地方的安危。这样的布置其实是以防御为主。镇帅的“镇”字,其实就是在强调固守地方。

然而兴汉国并没有高枕无忧,周边的诸侯依旧没有被消灭干净。这样的结果就是随着兴汉军的发展壮大,内部需要防守的地方越来越多,这会牵扯兴汉军的绝大部分主力。

即便是以兴汉军两百万主力大军的规模,能够用于攻伐诸侯的力量,也不会超过五成,甚至只有三成。这样的野战兵力构成,用来威胁某一个诸侯倒是足够了。可是摆在兴汉国周边的四大诸侯,吴楚魏晋,吴楚是兄弟之国,单个的力量其实并不可怕。然而吴楚合一,可以抽出三十万大军投入淮南战场或者是荆州战场。这样的力量非常巨大,甚至可以左右天下大局。

至于中原争雄的局面,魏国拿下了西南高原上的羌人和大片土地,更是利用了兴汉国的抗寒技术进行开发。武威马家被曹昂麾下的谋士贾逵用三寸不烂之舌进行说服,半个凉州以天水为分界线,南面尽归曹魏。马家成了开发高原的急先锋。

魏王曹操为了表达对大儿子曹昂的绝对支持,同时也通过书信了解到了儿子的施政理念与兴汉国雷同。子不类父,这样的事情让曹操左右为难。他可不希望曹昂回长安城捣乱,于是就把白马寺的经书和僧人打包送到了凉州前线,配


状态提示:第477章 民心所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