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304年之新晋>第一二六章:东海王起兵

在即丘休息一晚后,第二天我们一行一千六百余人顺利抵达东海国郯城。

起兵在即,东海王又把我叫到跟前,耐心的吩咐道:“叡儿啊!本王是看着你长大的,明天本王就要起兵西去了。”他说着说着,眼里全是满满的不舍,看得我都有点内疚。

然后他手里递过来一个沉重的盒子,并说道:“这是平东将军印,徐州是咱们根本,本王现在就全部交给你了。”

那一方大印,入手非常沉重,似乎传递给我的是一份重重的担子。

“叡儿知道,叡儿一定不负王叔所托。”

现在他还没大权在握,还是那个低调而充满亲切的东海王。虽然上次把我叫过来想敲竹杠,但现在看起来他已经没有再计较了。

听我说得轻松,他依然不是很放心。继续道:“徐州你一定要好好的守住,你向来的性格本王知道。本王不求你做出多大的功绩,只要好好的守住徐州,本王在外面就没有后顾之忧。最好不要像你在琅邪国一样和世家硬刚,那边有王氏给你撑腰,才没有闹出大麻烦。如果本王将来有什么不测,徐州永远都是咱们的家。”

可能历史上司马叡那软绵的性格,令他很是不放心吧。不过听在我的耳朵里,却感觉像即将远行的慈父一般,孩子在家里,永远都是不放心的。

我眼睛模糊的说道:“王叔放心,叡儿一定守好徐州,任何人都抢不走徐州。”

这时的我真想告诉他,护国兵已经有上万人,以后会更多,肯定会把徐州守得滴水不漏。历史上祸害青、徐两州的王弥都没机会,就算刘渊的汉国打过来,也不一定能讨得了好。

但想想还是算了,任何领导都不希望自己手下太过强势。就算是皇帝,都会把太子压得死死的。何况我们只是叔侄,现在还没到高调做人的时候。

后面他又絮絮叨叨的唠叨了很多东西,才放我回去休息。

……

公元305年即永兴二年三月初四,东海王在东海国郯城起兵。

他自称徐州大都督和兖州都督,拥兵三万。和原有的历史上一样发檄文声称,要迎回被河间王司马颙掳去长安的晋惠帝。

比历史上东海王起兵提前了整整四个月。

历史上一个月后的四月,秦州刺史皇甫重派养子皇甫昌来请他起兵,他却以和司马顒和好为由拒绝起兵。估计他是准备不足而放弃的。

秦州在长安西面九百余里,当初是被张华赏识而出任的秦州刺史,后来依附司马乂。但是他一直被围在秦州,司马乂在去年三月就被东海王出卖,最后死于张方之手他都不知道。

由于信息被完全隔绝,他才会派出养子突围后去请救兵,并在历史上的305年四月找到东海王。

现在,估计是我献上的药使他年轻,还有年后又支援他的十万斛粮食和两千把百炼钢刀,才让他有信心和有实力提前起兵吧。

这两千把刀其实是新灌钢法弄出来的残次品,真正最好的是宿铁刀,只会装备护国兵。两种刀放一起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有使用时间久了才能看出质量的差距。或者两把刀对砍,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

今天郯城晴空万里无云,城北面的高台上,东海王经过一系列高端、大气又上档次的祭祀活动,并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起兵誓词,起兵仪式才算结束。

一声令下,三万兵马缓缓而动,军旗猎猎作响。

从现在开始,宣誓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个属于东海王的新时代。

大军还没走多远,东海王就收到一封信。一封孙惠来投的自荐信,洋洋洒洒近千言。

东海王看过信后对这个叫秦秘之的很感兴趣,于是命令大部队在原地等候,等着秦秘之的出现。果然没过多久,孙惠就出现了,秦秘之是孙惠的化名。

为什么出来混要化名,跟隋唐英雄传和水浒传里的英雄取外号一样的目的,用假名干坏事,不用怕别人找自己家人的麻烦或者是翻旧账。

只见路边走出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帅哥,剑眉星目,萧散洒脱,风神自若。比起东海王,都帅多了。

这个孙惠可是晋书里良吏传里的开篇人物,他善于处理文书和出谋划策。是一个从几年前就跟着齐王司马冏混的人,后来齐王不听他的良言。

他就离开齐王去了成都王帐下,他又劝陆机低调,结果陆机没理他的劝说。后来陆机兄弟被杀,他都郁闷了好久。

后来他看成都王的牙门将梁俊坏事做尽,他就擅自杀了梁俊。之后他又怕成都王怪罪,于是改名溜了。现在的秦秘之就是他改后的名字。

历史上东海王失败后他在安丰当太守,正好遇到甘卓奉司马叡的命令讨伐周馥,他配合甘卓把周馥打跑了。但是新的安丰太守何锐很快就来了。

让人扼腕叹息的是,他担心自己的职位不是司马叡那边任命的,害怕不受信任,于是果断攻击何锐。军事非他所长,失败后他慌忙逃亡入蛮中,不久就病死了。

看到他们两个聊得如胶似漆,如鱼得水,我只能在边上羡慕嫉妒恨。

不能只是看着,得做点什么。“王叔,这位是?”我很不知趣的打扰他们道。

东海王则是一时兴奋,也没多想就说道:“叡儿,本王今天遇到一个大才,他是秦秘之。在这个时候遇见他,本王之幸,本王此行必定能马到功成。”

听到叫秦秘之,我就知道是孙惠了。

既然是人


状态提示:第一二六章:东海王起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