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304年之新晋>第一九五章:夫复何求

陈敏,字令通,庐江人,今年四十六。

今天是公元305年九月二十五,乌云盖顶,秋风萧瑟。他站在历阳城头,却心头火热,似乎微寒的秋风吹在他身上都是暖风。终于摆脱战乱频繁的中原大地,该到他陈敏大展身手的时候了。他身边还站着一个人,一个和他年龄相仿,三缕长须随风飘荡,眉目温和的中年男。

寒风毕竟是寒风,他火热的心被寒风一吹,令他忍不住又重新细致地审视一遍他自己。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士民家族,从小有才干的名声就传遍四野。但在这个世家把持朝政的时代,他的小名声并不能给他换来实际的好处。

舆论界的话语权全部掌握在名士的手里,几乎全部名士又都是世家大族子弟,形成一个利益团体。所以如果是世家子弟,请个把名士点评一下,就能把名声传出去。有了名声就能做官,做大官。

陈敏不是世家子弟,所以有名声以后也只能当吏,在庐江做郡吏。当年齐王、河间王和成都王讨伐篡位的赵王时,由于战事迁延日久,京师洛阳的仓库都消耗殆尽。他于是上书朝廷,说南方的粮食满仓,都要发霉了,希望朝廷能调南方的粮食北上救急。

朝廷收到他的上书后,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把他调去当合肥度支。这个时代的度支在朝廷中枢都是有名号的一个大部门,类似后世的财务部。现在还没有形成后世那种六部管天下的格局,管理天下具体事务的权利还分布在中枢的二、三十个名字繁杂的部门里。

这次升官,完成了陈敏由吏到官的转变。虽然现在不像明清时代官、吏的鸿沟如天堑,但也是质的飞跃。

后来张昌叛乱爆发,并派石冰进攻寿春。当时的寿春都督刘准没办法,就向手下的官员问计。

于是陈敏建议,石冰的叛军都是一些不愿离家戍守边疆的老实人,被迫从贼。根本不用惧怕,只要给他数百精兵,他就可以把石冰剿灭。

刘准看他年纪也不小了,四十四岁的人肯定不能算年轻,坚毅的面庞上胡须也打理得一丝不苟。于是就派了八百精兵给他,他用这八百精兵经过数十仗,把拥兵上万的石冰从寿春附近打到建邺。也就是后世的从淮南打到南京。

由于和建邺隔着一条长江,他决定先把徐州的封云解决以后再来收拾石冰。

封云一个人在徐州的时候还能耀武扬威,陈敏打过来就立刻怂了,躲在广陵城瑟瑟发抖。陈敏把兵马往广陵城外刚展开,封云就被部下砍了脑袋,举城投降。

然后在去年三月,陈敏携大胜之军跨过长江,很快就把石冰灭了。徐扬二州随之平定。

随即,当时的他和现在的他一样内心火热起来,认为该他大展拳脚的时候到了。可是他把想法给他老爹说了以后,他老爹丢下一句话就直接被气死了。他爹最后说的一句话是:“灭我家族的,一定是你这小子!”

对于老爹给他的评价,他是不服气的。不过父丧得回家守孝,他只能辞官回家。后来东海王起兵,承制授命他为右将军、假节、前锋都督。于是他招来老部下们,屁颠屁颠的跑去和东海王汇合。

本来他认为跟着东海王是他的一个机会,可是汇合后才发现,当时的东海王有点虚!不论是行军还是作战,让他看不到一点希望。

后来东海王军与刘祐军的对战,更是令他彻底失望。他于是一狠心,一跺脚。趁刘洽兵败的时候,带着他的一干手下,假装一起败退。然后悄悄溜之大吉。

他一口气从萧县跑到历阳,跑了上千里。中途他还上书东海王说他要在历阳收拢兵卒,要为东海王守卫扬州。

东海王忙着担忧刘祐大军,也没心情管他,就随他去了。

前半生的过往都捋一遍,再加上他边上站着的这个人,更坚定了他火热的心。因为他身边站着的是甘卓,字季思,名门之后。甘卓是当年三国东吴水军大将甘宁的曾孙。

甘卓本来也是东海王任命的官员,看着乱战不休的中原,准备回家躲避战乱。路过历阳时,被陈敏撞见,然后被陈敏拉着来城头一起看风景。

以前陈敏战石冰的时候他们就相识,最近又都在东海王手下混过。于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季思兄!在下先兄长一步到达这历阳,这历阳的风景已是看尽。然江南的风光却不曾看尽。现在北人在不停的乱战,无暇南顾,羯族亦在北方胡作非为。所以在下认为,此南土应为南人之南土。季思兄觉得如何?”

经过重逢时的长谈,陈敏发现甘卓是自己的贵人。两人的见识和对待很多问题的见解都很默契,他觉得有必要把甘卓拉上他的大船。

“北人治南,自古皆然!令通兄有南人治南土的想法是好事,可惜江南不论是物产还是人口,均不及北地十之二三。令通兄想拿什么去和北方抗衡?而且你我如今均是无官一身轻,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难啊!”甘卓想了想,还是不看好陈敏的南人治南土的想法。

可是陈敏却不这么想,甘卓刚从洛阳来,正是他的一个绝佳机会。如果甘卓愿意配合他,就可以把他的身份弄得神秘点。比如说,对外界宣称他是受密诏掌控江南。反正现在的皇帝被河间王控制在长安,弄出点密诏也没啥稀奇的。

陈敏想到这里,眼神意味深长的看着甘卓,慢慢的说道:“如果季思兄此次来,是奉了陛下的密诏,诏令在下


状态提示:第一九五章:夫复何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