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线。
陆黎和龙治是不愿意南撤的。
姜维也是不愿意的,句扶那就更不乐意的。
北线战事正酣,姜维哪能舍得把陆将军和无当飞军都派走?还外加一个名将句扶,但是朝中说的很明确,荆州危急!危急!
也就是说,摆在姜维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调个四五万兵力去增援荆州,或是...调两万精锐。
姜维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要是被曹肇发现正面汉兵急剧减少,到时候不但把底牌全露了,连障眼法都玩不下去了,有这十几万人,至少还可以装一下。
陆黎和龙治分别在街亭和天水接到命令,陆将军立刻启程,南下渭水,准备走斜谷道复还汉中,沿上庸之地渡水至江陵。
龙治离得远些,只能转剑阁挥师东进,重新进入阳平关,再沿汉中东南小径赶往荆州。
二者相同的是,路途遥远,且道路崎岖难行,也许龙治只是在荒草之上奔驰,但陆家军却需要穿越襄樊。
然而,司马懿驻军襄樊,陆黎需要有一个完全的计策,使得陆家军成功以最短的路径赶往荆州。
正当两位将军思索着各自的前路之时,陆逊已经开始调兵遣将。
此时,江夏城内,吴军大帐内。
陆逊一人扶剑巍立于帅案之后,背向众将,一人凝望着那张悬挂着的昏黄草图。
不用说,底下每一个吴将都知道陆逊所望之地——荆州。
“大都督,下令吧,将士们已经摩拳擦掌了!”丁奉出身一步,率先呼道。
“是啊,大都督,事不宜迟,我军已经集结了约十二万兵力,随时可以出动!”孙邻言道。
“对啊!对啊!大都督,快些下令吧。”
顿时,一片呼声激起。
陆逊悠悠回首,披着沉重的盔甲,严密的铁器中泄露着一丝寒光,一双炯炯发亮的眼睛闪烁不已。
“诸位,此番作战之要领,并不是歼灭蜀军主力,我军并不具备将蜀军聚歼在荆州地区的能力,罗宪所部,大多骁勇善战,罗宪本人,乃是智勇双全之虎将,乱世之奇才,我帐中难有与之比拟之人,故而,本都督此番会亲自督阵,一计一略皆通报与本都督,诸位可听明白?”
“诺!谨遵大都督军令!”
孙邻,丁奉,以及随后赶至的前敌指挥朱恒,诸葛瑾之部属孙瞿,孙離,诸葛恪等将。
陆逊环视在场约三十余人,在这阔大的营帐里,数年来还是头一次召集吴军诸位上将。
陆逊微微一笑,开口言道:
“此番作战,本都督心中已有主意。”
“还请大都督下令。”
“诸葛瑾父子,携孙瞿孙離两位将军,率军四万,赶赴荆南郊野,占据外线高山,虎视荆南二地。”
“诺。”
“丁奉,孙邻二人听令,你二人为先锋,携兵三万,驻扎于华容道山野,到了指定地点,迅速放出哨骑,密切监视蜀军动向,务必查明蜀军之防守重点是否在江陵。”
“遵命!”
“朱恒为中军压军,携兵五万,随即跟进,本都督不能亲临战场,却会督促每一个地方,本都督的位置——江夏。”
众将得令已毕,作战要领宣读完毕。
但是,令诸葛瑾不解的是,这个计划虽然跟原计划相差不大,战略战术上几乎一致,却有一个细微的变化——兵力配置上。
原定诸葛瑾率部五万进攻荆南,迂回江陵,此时陆逊将南部军的一万人抽向朱恒,填充了进攻江陵的军力。
总体上看,仅一万人的变故,似乎对整个战局影响并不大,但作为和陆逊共事数十年的诸葛瑾,如今人老花黄之际,他对这个世界看的极其透彻——尤其是陆逊。
或许帐中大半将领压根不觉得有什么变化,但诸葛瑾很敏锐地察觉到了,他意识到,也许,陆逊心中暗有打算。
这一万的兵力差距,似乎有某种特别的意义,换句话说,也许陆逊的心计并不局限于他所下达之命令。
因为诸葛瑾查知,在诸葛瑾部和朱恒部转兵西部之后,江夏城内守军本应急剧减少,但通报文件的军士却声称江夏依旧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街巷之间还隐隐出现了一帮“外地人”。
所谓外地人,无疑就是沿海地区的人口,虽然孙权在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渔业发展,甚至致力于开辟新大陆,但他没有把海岸当做后方,反而是屯了近十三万兵力。
这个信息,吴国鲜有人知,甚至于昔日的大都督吕蒙,周瑜。
真正获悉此事的,是主和派鲁肃,张昭,诸葛瑾。
这些都是元老级人物,知道此时并不奇怪,但今天,诸葛瑾意外地发现,陆逊似乎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当下,鲁肃,张昭已然离世,自己独木难支,弥留之际罢了,而这十三万人,却已经占据了吴军举国之兵的一半,但这个归属权及指挥权只有孙权掌握,目的有二:
一为隐藏实力,名义上,曹魏和刘汉皆以为孙吴不过十几万人罢了,加上地盘的紧缩,荆州大半人口加入汉军,但其实不然,孙权预留了十几万后备役,是为防不时之需,如“武将兵变”正是一大要因。
这和孙权的经历和朝廷的组成成分有关,但即有一点就可以说明问题,魏朝分置都督,举国之下都督较大,即便是顶着全国军事领袖的大将军一职,也无法调动全国军队,权力,相对分散,但东吴截然不同!自周瑜始,至陆逊这,每一任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