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悟瑾之所以再也耐不住性子,宁可冒的风险大上一些,也不愿意再这么一步一步地按照母妃在数十年前就制定好了的计划走下去,而是非要采取如此激烈的手段,一次性将敌我双方全部都摆到台面上来,大家直接动手,手底下见真章,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了乔清澜。
唐悟瑾再也忍受不了像现在这样,只能徒劳地暗中担心着乔清澜,不能出府去找她,无从得知她的行踪消息,连她的生死都不知道,却还找不到任何人加以倾诉,反而还要极力地在母妃面前压抑自己对乔清澜的思念的日子了。
再这么一日一日地耗下去,唐悟瑾真的没有信心自己可以始终守住自己的思想防线,保证其不会崩溃!
所以他别无选择。就算是豁出这条命去,他也不能无所作为,即便最后成功了,还是会被母妃重重惩罚,他也一定要违背一回母妃的命令,擅作一回主张,将整个计划的进度设法提前了。
当然了,唐悟瑾之所以会这样冒险,自然也是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可以冒险的本钱的。唐悟嵩这个巨大的绊脚石已经除掉了,现在宫中的众皇子当中,就只有自己和太子两个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上道,至少也是达到了及格线以上,有这个资格继承皇位的人。
不管怎么样,自己要报仇雪恨,却并不是要毁掉这个国家,让百姓都陷入流离失所的水深火热当中。所以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可以弑君,也可以篡权夺位,但一定要保证不管事情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个国家都不至于连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人都没有,想找一个新君人选出来都办不到。
所以从一开始,唐悟瑾就下定了决心,自己可以除掉唐悟嵩,但却一定要把太子殿下留到最后。这不是他唐悟瑾为太子效忠了数十年,以至于假戏真做,当真对他忠心耿耿,心甘情愿让他登基称帝的缘故,而是唐悟瑾要为这个国家至少留下最后一条生路。
万一自己没有办法以最为理想的状态成功,这个皇位终究还是落不到自己的手中,但是血仇不能不报,自己就算拼得个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也是必然不会放过那个杀了自己亲生父亲的卫国国君的。而当自己和卫国国君真的死在一处之后呢?
如果太子留不到最后,这个国家只怕就会随着一道走向灭亡。或许看着卫国走向亡国一途,秋婷是很高兴的,就算身死也能够含笑九泉;然而唐悟瑾不行。他早已认定了自己是卫国人了,虽然他的立场注定了他无法忠君,但至少,他还可以爱国。
所以,眼下的局面,就是正式宣战,让一切都水落石出尘埃落定最好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发动致命一击,时机上已然很成熟。
还有另外的一点,也是属于唐悟瑾真正的本钱,就是他已经掌控了卫国绝大部分的军事力量了。
在太子和父皇都不曾察觉的时候,唐悟瑾已经用属于他自己的个人魅力与非凡手段,先后令四境守军的元帅将领都为之深深折服,也让他们先后对太子这个庸才,和当今圣上这个庸君都失去了信心和耐性。
说起来,还是当朝圣上的失误。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今圣上自诩为明君,也一直都为了卫国的江山社稷而劳心劳力,说句实在话,在民生大计之上,当朝陛下的所作所为,已经基本上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了,也绝对无愧于“明君”二字。然而,他并没有真正地面面俱到,将每一方面都思虑周全。
在四境守军的待遇方面,当朝陛下的种种考虑和安排,就有着很大的失误。
驻守边疆的将士当中,自己的家乡原本就在边疆的将士,所占的比例其实并不多,差不多得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将士,其实都是从其他地方征调过来,派遣安排在四境戍边,成为四境守军的一份子的。
对于这些从其他地方千里迢迢领命过来戍边的将士们来说,最难以度过,却又最不可避免的两大困难,一是水土不服,二就是思乡之苦。
水土不服还只是暂时的,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缓与改善,乃至于最后彻底克服;然而思乡之情却不然。它非但绝对不是暂时的,也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够被消解克服,甚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思乡之情还会如同一种慢性毒药一般,一点一点地发酵蔓延,直至填满一个人的胸腔,盘踞在心头之上,乃至于刻入骨髓,日夜煎熬,难以磨灭。
然而,面对这些将士们因了思乡之情而想要回家的深切yù_wàng,当朝圣上却是根本就置之不理,半点儿让他们能够稍稍缓解思念故乡,思念亲友的情绪的决策都没有拿出手来。
不光是这样,到得后来,当朝圣上还做过更加过分的事情,那就是限制在东西南北四境戍守边疆的将士们,与自己的故友亲人互传家书的次数。这个规矩是五年前开始定下的,按照这道圣旨,将士们每三个月才能够写一封家书寄往自己的家乡,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也是如此,如果三个月内哪一边出现了第二封家书,都会被中途拦截下来,直接销毁干净。
按照当朝圣上的说法,这样做是为了让将士们不会因为家书过多而倍思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态与意志力,进而连累得戍守边疆的军队战斗力下降,或许原本卫国国君是打算直接一刀切,叫他们彼此不得互寄家书的,只是考虑到这样做太过绝情,可能会引起将士们过大的反抗,所以才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