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魔盘大唐>第262章 孔孟之道治江湖

“义父,这里是座岳飞的庙,我们进去坐坐。5∞八5∞八5∞读5∞书,.←.o≈”

一行十多位大汉走到庙前,其中一个面带桀骜之色的年轻汉子下了马,指着庙门上的匾额大大咧咧地说道。

“千丈!不可无理!”

一个面目威严的老者大声喝道:“岳帝庙乃是武修的圣地,我等来到此处当心存敬畏,不可乱来。”

“是,义父!”

面目桀骜的大汉暗暗撇嘴,口中大声地答应着。

“都随我上柱香!”

“是,帮主!”

老者身后跟着一群黑袍的弟子,在黑袍后背位置上都印着一个血红的掌印。

“相公,他们都是铁掌帮的人。”

庙宇里,赵敏看着一众从门外涌进来的人,悄悄地提示道。

“好人坏人?”

王维记得原著中铁掌帮帮主是个坏人,可是看到那个老者面带正气,不想是个坏人。

赵敏无语地看着他,摇头叹了口气。

“咋了,是坏人?”

赵敏无奈道:“相公,江湖上只分守不守道义,从不讲好坏。你这问题真是太外行了?”

“咯咯!”

看到王维脸色尴尬,苏小妹高兴地笑了起来,秦可卿也笑容嫣然。

王维尴尬地摸了下假胡子,此时他终于有点明白陆小凤为什么要留胡子了,一者可以装哔,再者可以遮掩尴尬。

忽地王维想到,身边三人都是自家女人,有必要在她们面前不自在吗?

完全没与必要。

他看到铁掌帮的人上完了香,在庙堂的另一边坐下,两方距离不远。

他担心对方听去,问道:“敢问赵贤弟什么是江湖道义?”

赵敏摇着折扇,淡淡一笑:“王大哥,道义便是规矩,庙堂有规矩,那就是律法,江湖也自然有规矩。”

“什么规矩?”

“大体上分仁义礼智勇,忠孝不敢忘。”

王维微微点头,却又有些奇怪。

“这江湖道义怎地跟儒教五常差不多?”

文圣孔子和亚圣孟子传下了君子之道,为‘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此乃文修立身之道,若敢违背,轻则名声受损,重则入不了大道,道基受损。

可是一群没文化的江湖人为何也要守君子之礼呢,这未免太苛刻了。+∧八+∧八+∧读+∧书,.※.→o

赵敏道:“相公博览群书,可知文圣在成圣之前,曾游走天下江湖,为江湖人立下了‘三达德’。”

王维只知道孔子周游列国,试图恢复周礼、推行仁义的政治主张,宣传儒教教义,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江湖人。

“贤弟,何为‘三达德’?”

“说起三达德,便要讲一讲,孔子之前的江湖。”

在孔子周游天下江湖之前,江湖上信守的道义,乃是庄子的江湖,他主张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这种道义将江湖人与国家、民族、朝廷彻底割裂开来。

在圣族崛起的时代,此种道义一不合于时,二不利于天下安定。

那时天下高手尽在江湖之中,一些人族高手信奉庄子的道义,只想着修炼成仙,不愿意为人族的崛起出力,导致人族在与圣族的交战中,屡屡失败。

孔子周游天下,劝说各方势力加入人族联军,为人族崛起出力。

江湖人都不同意,当时天下江湖人皆以庄子的弟子列御寇为盟主。

列御寇轻功极高,可凭虚御风,五日而游遍混元大陆,据说混元大陆最早的地图就是列御寇绘制成的。

对于孔子周游天下,招揽江湖人的举动,列御寇认为他是来捣乱的,用功名利禄来坏人清修,认为他是一个沽名钓誉,被功名利禄蒙蔽的俗人。

孔子则批评庄子的道义是错的。

坚守庄子道义之人,大都贪生畏死,轻信薄义,循规蹈矩之人,不能追求不朽的灵魂光辉,亦不贪享人性,却追求向兽性下滑的,只为些须肉身饱暖之乐而生存,这不是人之道,而是兽之道。

孔子曰:“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

孔子认为兽之道不好,乃取死之道,作为人应该追求人之道。

列御寇询问何为‘人之道’?

孔子趁机提出了‘三达德’。

“三达德指的是‘智、仁、勇’。”

‘智’:孔子劝说江湖人别躲在山中,要进入人族间,多读书学习,以此来摆脱原始的蒙昧状态,将人与野兽区分开来。

‘仁’,仁慈。何为‘仁’,人二为人,人者爱人,意思是人族之间要亲亲相爱,和睦一家,一起对付外族。

‘勇’,要求高手们在对付外族时,一定要勇猛,不能贪生怕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族崛起而死,死得其所。

孔子认为三达德是三条通达天界的德行,只要遵守了,一定能早日飞升成仙。

孔子与列子列御寇在八荒原上辩论了七天七夜。

列子读书少,辩不过孔子,含恨败退。

孔子留下武道修为最高的子路在江湖中传播道义。

百余年后,一直躲在大山中的江湖人,渐渐走进了人族城市中。

为了教化那些江湖人,孔子又宣扬‘礼’之道。

按照礼仪行事,才能算是文明人,是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划分标准。


状态提示:第262章 孔孟之道治江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