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306章:有人提出攻湖广

无论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还是单纯为了保持神秘感,历朝历代的君主大多都是深居简出,很少走出深宫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虽然也有“巡视天下”的先例,但那毕竟是少数。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高高在上的真龙天子是很难看到的,一辈子能目睹一次“龙颜”就已是非常奢侈的事儿了。

但是,这一次,江南百姓却有机会看到当今天子的“龙颜”了。

早在几日之前,朝廷就颁布了大诏,说皇帝本人要亲临“前线”,自然引得无数人争相观望。

初九这一天,辰时刚过,在一顶明黄伞盖的指引之下,浩浩荡荡的御用仪仗出了皇宫,在观音门外诏见北伐诸将和一应的将士代表。

北伐在即,皇帝本人亲自召见作战的将士,一来是为了彰显对北伐的重视,同时也是为了鼓舞军心士气。

这一次召见,不仅动用了天子仪仗,还特意让几个近亲宗室随行,愈发显得隆重浩大。

除了毅勇军、扬州军和助战的三大营首脑之外,还有参战的军官两百多人,以及黄得功派来的代表,更有江阴和闽浙的水军代表人员参与了这次“御前召见”。

皇帝本人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北伐,并且不吝封赏,希望诸军通力合作共同光复北地,一定要击败清军收复故土。

明明知道所谓的北伐并不存在,为了欺骗对手,皇帝本人不得不按照李吴山的安排,做了一次骗子,而且是史上身份最高地位最尊的超级大骗子。

他不仅欺骗了对手,同时还欺骗了数万将士和江南的亿兆百姓。

最有意思的是,始作俑者张启阳和早已知道真相的高起潜全都把北伐的口号喊的震天响,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把洪贼承畴的脑袋砍下来献给皇帝,说的比真的都真。

皇帝本人只能陪着这两个家伙唱双簧。

所谓的御前召见,不过是为了鼓舞士气,其实根本就是一场仪式性质的召见,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规模庞大的北伐根本就不存在,还需要谈什么效果吗?

明明是假的,还得假戏真做,演的好像真的一样。

两三百个大大小小的军官,全都把胸脯子拍的山响,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英勇作战。

就在一众的参战人员慷慨激昂的表决心之际,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臣以为,北伐之事当慎之又慎,不可操切为之。”说话的这个人叫做阎应元,官职不大,仅仅只是典史,是江阴派来的代表:“臣愚见,当以首先击破湖广为首要。”

大家都在士气高涨的准备北伐的时候,这个阎应元却提出更应该开辟湖广战场,气氛一下子就尴尬起来。

若是在不知道北伐是假的情况下,皇帝本人一定不会理会这个微末小官的奏陈,但是现在的皇帝已经知道了西征的真相,知道阎应元说的很对,却又不能承认,只能故意做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道:“忧心国事确实不错,但北伐方略既定,已不得更改,湖广之事容北伐之后再议!”

“攻略湖广为当务之急,臣已拟了一份手本……”

这个阎应元,还真是很执着,不仅当众提出了攻略湖广的提议,还专门写了一份详细的手本!

作为皇帝,尤其是在已经知道了北伐的实情之后,复隆皇帝真的很想看看阎应元的手本上写了些什么。

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了保证欺骗战略可以继续施行下去,只能硬气心肠斥责道:“尔不过是微末小吏,此等军国大事怎能容你胡乱指摘?退下!”

“臣……”

“退下!”

把阎应元呵退之后,这次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的战前动员大会已渐渐到了尾声。

朝廷不理会自己的建议,这让阎应元很无奈,意兴阑珊正要离去之时,却遇到了张启阳。

“阎公留步!”这四个字,把阎应元吓了一跳。

“公”这个称呼,是非常尊贵的,能让张启阳动用这个字眼儿相称的,也就只有史可法而已,而阎应元则是第二个。

张启阳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名动天下,大明第一军神,不论爵位还是官职都比阎应元高的多。

被堂堂的张大帅称之为“阎公”,让阎应元万分惶恐:“公之一字,应元实不敢当,张帅有何指教?”

阎应元当不起这个“公”字?

他绝对当得起,至少在张启阳的心中,是当之无愧的。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说的就是他。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阎应元在江阴抗清,打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困守孤城给清军造成了数万人的伤亡,最终被俘不屈而死。

如果说扬州的史可法是明末第一孤忠之臣的话,这个阎应元就是这个时代第一英雄。

给这个绝望的时代增添了一抹亮色,在数不清的奴才和叛贼之中昂然而立不屈而死,注定是要名垂青史的大英雄真豪杰。

面对历史上的第一抗清英雄,素来跋扈的张启阳表现出了少有的尊重:“指教二字不敢当,只是想告诉阎公一句话。”

“张帅请讲,应元洗耳恭听。”

“阎公且不忙离去,稍后陛下肯定要召见你。”

“召见我?”

明明已经讨了皇帝的不喜欢,自己这样的微末官吏又怎么会得到皇帝的私下召见?

<

状态提示:第306章:有人提出攻湖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