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混在乱世当枭雄>第30章 南边的情况(下)

再从姓氏族源上看,苏毗人出自西羌,也属于乞姓。《山海经?海内经》云:“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父也称柏夷父,是帝颛顼时期在湖南修道的高人。根据《澧纪》记载,柏夷父大亮、大隶赤民、颛顼等都在湘澧之间居住,彼此过往从密,浚明益圣。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羌字,从羊从人,意为牧羊人。”伯夷父是苏毗人的祖先之一。苏毗部落中有乞姓。苏毗人长期与后来的藏人相处,并被后来的吐蕃所并。藏人是由进入青藏高原的的氐羌中分支出来的。苏毗人中的姓氏有一些来自象雄与吐蕃,其中包括娘氏、韦氏、董氏、勃兰氏以及藏人六部的其他姓氏。其中勃兰氏白狼氏就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部族。根据《文书》“赞普传记”部分和《五部遗教》“大臣遗教”部分,韦氏家族出任吐蕃大论的有:韦?赤色象年、韦?赤苏杰藏写、韦?囊写徐赞、韦?嘉多热达尼。大论之助里是韦?苏囊,赋税料集官是韦?苏囊鸠章。

苏毗人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苏毗国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国家。根据《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青藏高原诸方国苏毗、象雄、吐蕃等早期都是子从母姓。喜马拉雅山诸峰的命名都来自女神名。遍布藏区的十二丹玛也都是女神。《隋书?女国传》记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号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山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俗事阿修罗神,又有树神……

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苏毗国在开皇六年与隋朝建立朝贡关系。《通典》女国条记载:“女国,隋时通焉。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国王,王姓苏毗,女王之夫号金聚……开皇中遣使求贡。”唐朝的《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接壤,东南与雅州相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苏毗国在唐朝时期有大小八十余城,国土成东西短南北长的形态。《新唐书》称:“苏毗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据《唐会要》记载,在苏毗国,女子是家中的家长,并拥有多个丈夫。因此,苏毗国各部落的姓氏比较复杂,不同时期不同部落的姓氏中,既有母系姓氏家族,也有父系姓氏家族;既有古羌族姓氏,也有其他部族的姓氏。

从姓氏族源上看,苏毗国最强大时期一度成为西域霸主,其族人姓氏中自然有一部分来自昭武九姓。所谓昭武九姓实际上是康、安、曹、石、米、史、何、穆、毕等九姓国家,皆氏昭武。(所谓的昭武九姓在这里可以说一下,这9个国家以姓氏为国名,其中的穆国也称木鹿,谋夫,位于粟特地区的西南端,就是后世的土库曼斯坦马里地区。毕国也称戊地,伐地,位于安国之西,又名西安国。史国,也称羯霜那或佉沙,位于粟特地区的东南端,唐朝时为佉沙州。何国,也称贵霜匿,位于康国与安国之间,唐朝时为贵霜州。米国,位于康国东南百里,唐朝时为南谧州。石国,也称者舌、赭时、柘析等,位于粟特地区的东北端,今塔什干附近,唐朝时为大宛都督府。曹国,又分为东曹、中曹、西曹等。安国,也称安息国,位于布哈拉附近,唐朝时为安息州。康国,也称悉万斤、萨末鞬等,原是上古共工氏的封地,位于撒马尔罕附近,唐朝时曾设康居都督府)。

扯了这么多,就是想说,这个苏毗国其实就是西游记里大名鼎鼎的“西凉女儿国”,要一统高原,就必须征服象雄,而要征服象雄,就必须拿下这个苏毗国。作为一国之主和一军统帅的李政深谙未算胜先算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早在大军出发之前,李政就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就是所谓的侦察兵)和谍探先遣进入了苏毗等国,把高原上所有的部落分布和人口摸清楚,对一些被欺压受苦的高原土著进行渗透和收买,然后源源不断的情报不断的被斥候和谍探们用信鸽传回了设在乐都(李政建立的海西国的陪都)的参谋联合指挥部,李政入主党项后一手调教的小参谋们这时候稚嫩的开始了他们的参谋作业,他们先是把所有的情况汇聚直接展示到沙盘上去,再根据沙盘上的情况来分析制定适合的军事作战计划,尽管这些小参谋们在李政看来还十分的不成熟,但不可否认,这是这个时空第一批专业的战争参谋.........

随着资料收集的越来越全,李政也觉得自己的压力有点大了,他开始估算高原几国撑死了也就几十万人的人口,这么一看完全不对啊,现在统计上来已经翻了一倍还要多了,人口已经接近两百万了,而这次南征,李政打算出动七万骑兵,也就是说他的军队必须得来个以一挡百才能把苏毗,象雄等高原几国整趴下啊,这可如何是好?

随着人口部落分布的资料被统计上来,还有高原几国的贵族军力情况,被送到李政这里,在仔细研读之后,李政笑了,这几个高原国家说是国家,其实撑死了也就顶多处在奴隶社会前期,甚至不少部落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这和自己已经初步统合起来的海西党项,吐谷浑等部已经迈进封建社会差了一个


状态提示:第30章 南边的情况(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