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打仗,有人说不累,我就想不通了,这东西怎么就不累了?
以逸待劳大家应该都听过的吧!急行军之后士兵身体和心理都巨大的疲惫,必修休整二天才能战斗,要是大军急行军之后被敌军主力发现,就完蛋了。
到时候可能跑到跑不了,敌人的炮兵,或者是弓箭手等等,摆好阵法,放箭射过来,简直要命好不好?
你以为人人都可以像诸葛亮那般草船借箭吗?
别说跑几百上千公里了,你跑一公里之后马上和别人打架试试,包你被教做人。
所以逼近战场之后都要放缓速度,除非是夜里突袭。不然被发现了,要么就是你被吊打,要么就是对面被你吊打。
你是不知道古代打仗吗?都是影视剧里才那么跑,实际上也就是距离个到五百米到八百米左右。
而且不同地方打仗都不一样。类似西方普遍是方阵,到后期则是阵线。东方则是队形。没有那种步兵疯跑的。
从历史上作战角度来看,古代冲锋的往往都是骑兵,步兵始终是保证两翼安全不被对面骑兵冲击的。在马匹比较少的国家作战往往是利用长矛,战枪,钩镰,弓箭来压制对面骑兵冲击。在终点位置修筑城墙,堡垒,要塞来阻碍敌军对该地控制。
实实在在步兵冲锋有3个地方需要,一个是攻城的时候撞击城门,一个是攀爬云梯上城墙,一个是城内巷战。
而在攻城前,往往都是大量弓箭手和投石车,弩炮进行齐射,能打榻城墙绝不强攻。
在投石车和弩炮以及弓箭手无法击毁敌军城墙的时候才会使用攻城车来进行撞城门,一开始古代用盾阵来做,后来冲车两边和上面是厚板甲,在之后就直接用炮来轰击城门了。
如果几轮撞门无效的情况下,才会最后用步兵云梯来登墙,而这种损失几乎是3比1,就是攻击方3万人守军1万人,胜负概率才50,而古代如果都这么冲,那么打不了几仗这个国家的国力和人口就损失差不多了。
这也是往往守城容易攻城难的原因。
古代守城士兵为何不推翻云梯?答案很简单,其实我也挺佩服古人的智慧。
相信大家都看过古装电视剧中打仗的场面,往往两个国家打仗,其中一个国家坚守城门,那个时候敌国就会派出大量军队,士兵们就让云梯靠在城墙之上,攀爬而上。
攻不进城门只能靠这个办法打进城里,战争的场面十分惊心,打斗之时就看到爬上云梯的人被对方打落在地,更有甚者居然推翻了云梯。我真的想说,闹着玩呢?那东西人可能推得动吗?
这样的场景让人们被误导,认为既然云梯这么容易被推倒,想打进城的士兵们是不是傻?
明知道一上去就会被砍,云梯随便就能被推倒,目标又大,守城的士兵们又不是傻子才看不见这样子的偷袭。其实这只是电视剧拍拍而已,真正的古代人打仗并非如此,而他们所利用的云梯更是厉害了。云梯下面有轮子,上面有钩子,轮子就是可以随时推动转换地点,而钩子就是一旦勾住城墙稳稳当当,没有人那么厉害有力气可以推倒稳固又很重的云梯。
而且云梯上面有一个工具箱,里面放了各种各样的武器,攀爬城墙的人占据了很好的地理位置,一旦有人想要击杀爬墙的士兵,对方也可以腾出手来用武器反抗。不仅如此,古代人的云梯还有升降机的功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最简单的云梯也比电视剧中的强上百倍,有钩子又有轮子,到了后期,越来越多的人将这种必备的战斗工具进行改良,云梯变成了一种可以攻击又可以防御的武器。
在唐朝时期的云梯,不仅在材料上更加精良,还加以改造加上了一个副梯子,这个副梯子也可以移动,不仅如此,这个云梯上面还建造了滚轮,有点像以前的钩子一样,既可以勾住梯子,也可以随时移动转变方位,并不像是以前一样一旦勾住只能定位在某一个地方攻击。因为采用了升降机,士兵们并不需要完全靠自己攀爬而上,大大缩短了攀爬的时间和危险性。
到了宋朝,云梯的改良已经到达了完美,他们采用牛皮纸将整个云梯包裹住,牛皮纸十分坚硬可以抵御射来的箭,即便箭射破了牛皮纸也能缓冲箭的力度减少许多伤亡。但在宋朝之后士兵们打仗渐渐都用不到云梯了,毕竟后来更厉害的大炮出现了,有了大炮还怕打不破正城门?
所以说古代人的智慧是强大的,电视剧都是假的,云梯并不是想推就能推。
首先,你得明白云梯是什么。
云梯不是一般认识中的梯子。它和一般的梯子有两点不同:
第一、就是它们的尺寸不同:
云梯很大。士兵通过云梯上城不是爬上去的,而是走上去的,因为云梯就是一个斜坡。
而这个斜坡的宽度可以并排走好几个人(有些居然在两侧有栏杆),也就是说可以列队冲锋的。想象一下吧,这玩意得有多厚实,很明显,这份量徒手是推不动的。
第二、固定措施:
一般梯子就是往墙上一搭就完事了,云梯不是。云梯的头上有固定用的大铁钩,一旦搭上城墙就会钩住,完成固定。
别说是战时,就是打完仗了要把它取下来也是件费劲的活。
但是:
还真有专门防御云梯的武器,名字好像就叫推杆(不太记得了),就是一根粗木杆(带支架),可以一群人推的那种,作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