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军队杀入了柏林。而拿破仑则亲自带着大军从勃兰登堡门下进入了柏林,狠狠地满足了一把自己的装逼欲。
依照这个时代的规矩,一支军队在进入敌国的城市之后,总是免不了要干些诸如抢劫呀,杀人呀,以及让少女变成少妇呀之类的事情,不过拿破仑麾下的法军却表现得非常的文明,是的非常文明,既没有大规模的抢劫杀人,也没有证据表明当法国人离开柏林的时候,柏林的女人们的贞洁状况变得比法国人来之前更糟糕了。
严格来说,法军也并不是一支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起来了的部队,之所以能维持这样的纪律,并不是因为阶级感情或者军人荣誉感什么的东西。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法军,尤其是拿破仑麾下的法军的作战津贴特别高。拿破仑麾下部队在获得胜利后的作战津贴可能比整整一年正规的军饷都要多。这自然使得士兵们愿意,尤其是在打了胜仗之后愿意遵守各种纪律。
而拿破仑麾下的军队之所以能有这样高的津贴,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拿破仑每次打了胜仗之后,都能高效的弄到钱。而拿破仑要弄到钱,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打土豪加镇压反革命。
事实上,如果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陛下了解法军的这个特点,并且注意到拿破仑这次既没有纵兵抢劫,也没有打土豪分田地,就应该知道,拿破仑这时候并不想要灭亡普鲁士。
拿破仑当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这些津贴肯定还是要普鲁士人来出的。但是法国人直接抢,和普鲁士国王先抢劫自己的百姓,然后再交给法国人,还是不一样的。如果用第一种方式,那些弗里茨们的仇恨就会集中到法国人身上,那么普鲁士的贵族们倒是正好有机会用民族主义的那套来个老百姓洗脑,鼓动他们为自己卖命;而采用了后一种做法,虽然有了中间商赚差价,但是仇恨也就被中间商分去了很多,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反而要压制民族主义的玩意儿。
尤其是如今的普鲁士,更是如此。连柏林都丢了,如今还在普鲁士人手中的地盘,多半都是过去波兰的地盘了。如今还在腓特烈威廉三世治下的百姓,都已经要以波兰人为主了——普鲁士都快要从德意志民族的国家,变成波兰国家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德意志贵族为主的普鲁士统治者,自然更不敢搞什么民族主义了。
也因为这个原因,拿破仑拿下柏林之后,没有继续追赶腓特烈威廉三世,而是停在柏林,等待腓特烈威廉三世的下一位和谈的使者。
在另一边,当卡尔大公带着那份协议回到奥地利的时候,皇帝陛下一开始还觉得,协议中要求他的军队完全退出意大利让他吃了亏。要知道,在意大利人的后勤补给跟不上了之后,他的军队已经夺取了好几座意大利城市,甚至都开始逼近米兰了。
更何况,卡尔大公的那份协议中,关于毗邻意大利的相关地区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法国人的那个“准备逐步减少对这些地区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中的“一段时间”到底是多久,真是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皇帝陛下一开始很不高兴,甚至都有点怀疑卡尔大公是不是能力上存在问题。甚至都不太愿意立刻签署这一协议,并使之生效。不过当拿破仑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横扫了整个普鲁士之后,皇帝陛下立刻就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向卡尔大公道歉,并公开称赞在签署这一协议中出了很多力的梅特涅是一个可造之材,并打算让他担任驻法国的大使。
而梅特涅则向皇帝提出,希望皇帝先派他担任特使去调停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
“陛下,普鲁士如果被过分的削弱,对我国不利。”梅特涅这样说。
所以这一次,拿破仑在柏林等到的不仅仅是普鲁士的使者,还有和普鲁士的使者一起到来的梅特涅。
拿破仑接见了两位使者,在谈判中他一开始依旧一口咬定一亿五千万法郎的赔偿一个苏都不能少。但是最后在梅特涅的劝说下,拿破仑最后还是表达了一些善意,并作出了一些让步。于是双方在柏林签订了“柏林条约”。
《柏林条约》规定:普鲁士向法国赔偿一亿法郎,这些钱必须一次**清。为此普鲁士人如果需要贷款,则只能在法国政府指定的范围内的银行贷款。至于贷款抵押,则以普鲁士的关税作为抵押。
除此之外,普鲁士向法国提供单方面最惠国待遇,以及单方面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法国人在普鲁士任何地方活动,都不需要任何签证;法国人可以在普鲁士任何地方购买产业,从事任何职业,普鲁士政府不得干预。而法国商品在进入普鲁士之后,只需要缴纳关税,(关税的税率由法国政府指定的贷款银行联盟制定)此后普鲁士政府就不得以任何其他方式向这些来自法国的商品征收其他的任何税款。
放弃易北河以西所有的领土。当然,这些领土也不会被并入法国,而是将并入即将建立的莱茵自由邦——一个在法国的保护下的邦联性质的联盟。(而失去了易北河以西的领土之后,普鲁士就真的变成了一个波兰人占人口比例略多的国家了。)
这几乎就是一个灭亡普鲁士的不平等条约了。但这还不是腓特烈威廉三世需要面对的所有的麻烦。受到普鲁士人的惨败的鼓舞,波兰的贵族们再次支持那些“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