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阳洞在范阳洞南约百米的崖壁上,因洞面东向而名。在朝元峰九沟湾下绝壁上有烟雾洞,洞口约3米,自龙门洞道院可远眺洞口。夏秋雨前有云雾缭绕,弥漫崖涧。
位于邱祖洞北石壁上有养心洞,高宽仅1米余,深约3米,可容人侧身出入。
三十六洞全部走完,三位道人早已是精疲力竭,汗流如柱,颓然地瘫坐在草地上,燕玄虎说:“龙门洞地处昆仑山秦岭山脉衔接地段,是两条巨龙交会之地,风水涵养,祥瑞纳福,无出其左。这里至今还是真正修道者的纯净之地。此言不虚。”
一路同行的那位无名道人却神清气爽,他探出养心洞口,仰天感叹道:“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蝉娟。他时功满归何处,直驾云车入洞天。”
三位年青的道人也不由得向洞外张望,但见此处北与崆峒相邻,南与关山接脉,古木参天,铁索凌空,脚下碧水滔滔,身边白云朵朵,一时竟不知是梦是幻,今夕是何年。
当晚三位年青的道士在养心洞里休息,那位无名道人则连夜离开,不知所终。
次日,三人骑自行车按钟离不昧那本上的安排前往张良庙。
从陇县返到天台山,夜宿山脚,次日,继续南下抵达庙台子。汉张留侯祠(张良庙)原在紫柏山顶,约在明清之际移至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因山上古树多紫柏,故名。其山岳巍峨,有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堪称秦巴千里栈道第—名山,为川陕公路横越门首。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查,相传为张良的辟谷之所在。柴关、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成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大有护法卫道之像。二水轻流低吟,如琴鸣曲。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张良庙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
三人望之欣喜若狂,将前几日的疲惫一扫而光。
到达山脚,存了车子,但见张良庙彩石基座,砖构券洞式牌楼,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木桥,名曰进履桥,为一座横跨山涧的溪桥廊亭。取张良在圯桥为黄石公进履之意。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汉中知府贺仲瑊题。两边有牛肋栏杆,并设座椅两排。桥廊山风幽凉,桥下溪水潺湲。唐代诗人李白诗曰: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三人过桥即到张良大殿。殿内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端庄肃穆,丰盈谦和,道骨仙肌,风采卓然。殿中丹灯放彩,雕梁画栋,檐牙镂空,其上二龙戏珠,双凤朝阳,仙鹤翔云,野鹿喜摘菩提果,山虎栖卧梧桐旁。苏轼曾吟颂:曾闻圯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
门院内有钟、鼓楼和三角形的灵官殿,越过遍立历代名人碑碣的前、后过庭,进入二山门便是大殿院。殿上悬有白金匾额,4个金光灿烂的大字:帝王之师。李商隐诗曰: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
殿门对联:
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
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
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
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从大殿右侧过西面的方丈院,便是南花园。园内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谷亭,靠北为五云楼。大殿左侧向东为北花园,园内西北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张良拜黄石山为师之意。亭内嵌有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作的《怀山歌》石碑一方,为明代礼大学士赵员吉所立。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曰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云山之意。
亭前柱石刻对联:赤松黄石有深意,紫柏青山无俗情。
由回云亭右侧上坡,经曲折盘道六大层又逢一亭,上覆苇草,名曰草亭。
再经盘道十大层,登上山顶,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顶亭子为授书楼,取黄石公在记桥与张良授书之意。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高离地面100米,显得高雅别致。登楼远眺,峰峦起伏,林海苍茫。
从北花园西南出去,地势升高,院内有冯玉祥将军所立的石碑: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消遥游。
燕玄虎有些兴奋得难以克制,他说:“张良其实是富贵三代,张良(约公元前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号称姬公子,其祖父姬开地,父亲姬平,都相继为韩国相国,侍奉过五朝君王。到了韩国灭亡,张良决心刺杀秦始皇。趁秦始皇东游之际,宫车行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内),张良令力士抛出120斤重量的大铁锤,可惜误中副车,受惊的秦始皇却安然无恙,力士当场被擒,触树而死。姬公子更名改姓,成为张良,逃亡到下邳。搏浪飞椎的典故源于此。李白诗云: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张良逃到下邳以后,在圯桥(即江苏沂水大桥)遇见黄石老人,黄老为了考验张良,故意将鞋掉在桥下,还叫他亲自跪地穿鞋,照一般人早气飞了,可张良却顺从照做,获得黄石公的依赖,约张良5日后天明来圯桥上再见。张良一连两次都迟到,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进圯桥。黄石公授给他—部周文王遗著的《太公兵法》,张良在艰难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