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乡村小吏在大明>第三章,小舍被人告了

张王氏摸着黑上了街,菜市在镇中心的中市桥堍,一条青石板的街道靠着河,天蒙蒙亮,街上早摆满了各种蔬果水产,南北特产的摊铺。小摊小贩高声叫卖,卖唱的曲儿,乞讨的嚷声此起彼伏,甚是喧闹啰唣。

张王氏就在铁匠铺门囗摆上了摊,一则郑铁匠脾气好,为人随和,二则铁铺的火炉亮堂堂的,可以借光取个亮的。

这个季节不缺蔬菜,卖的人多买的人少,临近正午了,菜还有不少没卖掉,张王放心不下家中的儿子,就把多余的菜送给了铁匠,收拾了菜篮扁担回家。

这个时辰,太阳已经升的旗竿般高,碧蓝碧蓝的天空中,一丝云儿也没有,张王氏见城隍庙门首挤着一群人,两个和她年纪相仿的女人正在兴奋交谈。

“真奇怪,哑巴没念过书,居然摆了个写字摊”

“是啊,是啊,听说前两天被人打晕了,醒来就会喊妈妈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王氏急忙放下手中的家伙,拨开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眼前的一幕让她恍若入梦。

一只拆叠桌,桌上铺着块蓝色的布,迎着人群的这面写着四个斗大的字〖代写书函〗

小舍安静地坐在案前,浅青色的直袍松松地用蓝带束着,头上系着同色发带,俊雅的面庞在暖色春光中更显白皙。

这时候有个抱着孩童,穿白色短襦配淡青色长裙,颜色鲜嫩衣着的少妇挤了进去,白嫩的脸上羞涩荡漾,她递给小舍一张折的方方正正的笺纸,轻轻嚅嚅动了动嘴唇,粉颊立马晕红,眼神中却是七分娇羞,三分期盼。

小舍摊好纸笺,提笔蘸墨,屏气凝神,沉思一会,唰唰几下就写好了.

信是这样写的,小舍吹了吹墨迹未干的纸稿念道:

“郎君亲鉴:

南国之红豆,相思之红豆,扎心相思君知否?与君一别三月之久,音信久无,我与红儿日日思君,望眼欲穿矣。夫君若心中有妾,亦小隔若干时,当一通声息,使我知君在外情形,以慰远念…〃

张王氏觉得小舍写得正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她不由的抬起头,皱着眉头仰望着南方,明亮的眸子里盈满了泪水。

从那天开始,小舍天天瞒着妈妈去城隍庙写字,几文,十几文钱的进账,一月下来他完成的第一个心愿,把契税交掉了,他踌躇满志准备着第二个计划。

这天下午,小舍刚替个六旬老妇写完信件,正在收拾笔墨。

“来,来,来给我俩写个凭证”说话的是个中年壮汉,七尺多的身躯不算魁梧,但非常健壮,他的头发蓬乱杂散,胡乱弄个髻,横插一截筷子作簪,身上披灰色的短褐。他身后是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老农。

那人掏出四,五张皱巴巴的银票扔的桌上,嬉皮笑脸的说道:“这几个钱都归你,一字不漏的照我讲的写”

“王阿毛借周大银子拾两,现还欠银子玖两”,那个叫周大的一字一顿的念叨,顺手把几个碎银放到了自己的腰包里,嘴里吹着口哨,眼里却露出凶光瞪着小舍.

小舍看了看那个叫王阿毛的老汉,干枯的眼睛细成一条缝,将手摸着尖尖的下巴,歪了脖子,看着周大不作声。

小舍叹了口气,飞快的写好两份字据,

双方在下面签好字画好押,准备收入囊中,小舍说:“两位大爷不忙,我还没签呢“

周大咧嘴一笑:“这个孩子懂事,有个证人更好,快写快写”

小舍又从那两人手中要过纸张,摊平了正待签名,刚才还好好的天,突然狂风骤起,豆大的雨噼里啪啦的砸下来。

周大生怕雨淋湿了纸张,夺过凭据塞进袖中,招呼也不打便走了。

还是王老汉热心,相帮着小舍收摊,雨越来越大,红的,绿的,黄的叶儿在空中舞动,湿润的微风凉凉地吹拂过来,古朴的街坊蒙上一层氤氲的雾气。

小舍和王老汉把东西搬进庙里,不少躲雨的人在里头听王秀才讲故事.:”建文四年,那年六月十三日,大将李景隆深明大义,打开了京城金川门,放靖难的北军入城。而此时的皇叔朱棣却在城外面守候,他严格遵循父训,不冒天下之不违......”

王秀才二十来岁,生得倒清秀,小舍听他在讲朱允炆的事,来了兴趣.

王秀才瞥了一眼小舍继续讲:“建文帝受了妖臣的惑言,在宫中点火自焚。扎营于龙江驿的朱棣发现宫城起火时,立刻命令自己的士兵进城救主,可惜为时已晚,上千名来不及逃走的宫女、太监等葬身火海。大火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太监哭述说这是建文帝及皇后和皇子朱文奎的尸体,面对着无法辨认的尸体,朱棣他下令为侄子建文帝发丧,并在南京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永乐皇帝。“

王阿毛与众人都拍着手说:“王秀才说得精彩“

“是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人附和着道,

小舍后世时也喜欢翻阅明朝的书籍,特别是建文帝失踪之谜更是倾心,他对王秀才拱了拱手道:“秀才哥哥,你觉得建文皇帝是烧死了,还是扮作和尚逃走了?“

王秀才听了小舍的话,委实的吓了一跳,脸刷得一下白了:“小孩子家的,别瞎说八道,给锦衣卫那帮人听到,可是要杀头的“

说罢就起身走了,临走时拍了拍小舍的肩膀,似乎对小伙子的问题很感兴趣,凑在他耳边低语道:”下次春来茶馆,我请小公子喝茶”

天有不测风雨,


状态提示:第三章,小舍被人告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