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以一个濒临破产老国企开头是一个地狱开头!尤其对于新人来说。
的确是,而且现在我也是真真的感觉到了。
在爽文打天下的现在,这样的开头的开头确实是不讨喜!从各项数据我也看到了。
虽然后面进行了部分修正。
在这里,我想对我这样写做一些解释——这是源于我对四方电子管厂的原型(京东方boe)的敬意!
有关boe的资料一搜一大堆,详细的我不赘述了,只做简单介绍下,并用引用文章《京东方:从“圈钱王”到产业巨人》(节选)来解释这一点,并表达我对她的敬意以及这个源于156援建项目老军工的情结!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很多行业诞生了很多世界级的巨头企业,比如在能源领域的中石油、中石化,在金融领域的工农中建,在房地产领域的恒大、万科、碧桂园,在建筑领域的中建、中铁、中国铁建,在合资汽车领域的上汽、一汽、广汽,在矿业领域的五矿、宝钢、河钢……但在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行业,中国却鲜有世界级的巨头,似乎除了华为,很难找出第三家世界级的科技公司。
为什么不说没有第二家,是因为还真有第二家——显示屏面板企业京东方。
根据美国专利服务机构ificlaims发布的2018年度美国专利授权量报告显示,在全球专利授权数量top50榜单中,中国大陆仅有华为和京东方两家企业位列其中。而在前20名中仅有福特、华为、京东方三家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其中京东方同比增长16,排名第一。而这已不是京东方第一次排名第一,在2016年、2017年的这份榜单中,京东方的专利授权量增速都是第一。京东方的创新及科研实力可见一斑。
从技术以及研发的实力来看,京东方似乎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很长时间以来,在公众的眼里,京东方却是一个吞金兽般存在的企业,这不仅体现在其不断从政府拿到巨额补贴,以及在股市中不断“圈钱”的行为,还体现在其低迷的股价,羸弱的盈利能力。京东方也因此被视为扶不起的阿斗,背负着“圈钱王”的骂名。
1997年,京东方在中国深交所成功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募资3.5亿元,成为bj市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
2001年1月,京东方又成功在a股上市,并在此后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募资狂潮。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12年的12年里,京东方在股市中5次募集资金,超过了250亿。
一方面是不断的巨额融资,一方面是持续的亏损,2005年、2006年京东方分别亏损15.9亿元、17.7亿元,一度戴上帽。2007年,在政府的巨额补贴下,京东方才实现了盈利,不过此后又连续陷入巨亏,2008年,京东方亏损10.19亿元。2009年,公司在政府补助6.995亿元巨款后实现净利润496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实际净利润为巨亏11.89亿元。2010年,京东方继续大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达20.75亿元……
但骂声没有阻止京东方融资的步伐,2013年,京东方又提出非公开融资的计划,拟发行股票95亿-224亿股,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60亿元。巨额融资的消息传出后,中国股市为之震动。当时有评论指出,非公开增发,虽然表面看是从特定的战略投资者手中筹钱,但低价增发后,股本扩大,将损害原有股东利益,另外,作为实业型公司,京东方已拿走真金白银的258亿元,还准备再拿460亿元,加起来718亿元,经营业绩亏损累累,回报股东约等于零,这样狮子大张口的公司,为什么还要继续让它存在?
业绩上的巨额亏损,融资上却毫不手软,京东方也由此成了公众眼中贪婪公司的典型。但事实的真相,并非外界看到的那么简单。
作为中国最早的彩色显像管(crt)中外合资企业,京东方有过深刻的教训:京东方自从与松下开始合作生产显像管,一直到松下显像管退出历史舞台,京东方都没有掌握crt的核心技术。王东升明白,用市场是换不来技术的,没有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一定避免不了“看人脸色”,但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在更高端的tft-lcd显示屏领域,京东方显然又缺乏科技实力。
最终,京东方选择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线,然后引进全套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
密集的投资以及常年高额的研发费用,让不了解京东方的大众难以理解,在他们眼中,金融风暴后的京东方就像一台“烧钱机器”:一方面连年亏损;另一方面却以巨额增发不断融资投入新的生产线建设。
实际上,京东方持续激进的巨额投资背后,是王东升本人对面板产业的专业以及远见。王东升一直很注重对行业技术规律的探索,在2010年他提出显示产业“生存定律”——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而只有足够多的资金,才能确保在研发上的投入,也才能确保在更新速度极快的产业领域中,投产新的生产线,并且生产出市场需求旺盛的最新高端产品。
做不到首发产品,你的毛利率肯定排不到第一。别人出来的时候你再去卖,价格已经下来了。那时候别人吃肉,你只能喝点汤
而想要做到新产品首发,自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这也是京东方最终生存下来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