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风起三晋>第185章手笔有些大

杨淩现在一想回龙岗下面,沿着河道绵绵一片,那可真是好大的空场。军屯那两千亩地,只不过占了一个角落。

万恶的跑马圈地的权利自己也有了,是不是在罪恶的路上狂奔了?

“好吧,我承认我堕落了,我怎么居然会喜欢这种感觉?”杨淩对自己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结果不太好,真有些对自己文明青年身份痛心疾首了。

杨博文见杨淩面色阴晴不定,也搞不清他什么打算。不过还是本着长辈对晚辈负责的态度提醒道:“杨淩,就算那有一万亩地,你去哪雇那么多人手开荒?想开荒今年就得着手,没有五百人,你根本支不开套。这还没说需要许多牲口犁具,县里许你那些你如果大干还是不够。如果等庄户人家忙完了,就得十月。那时开始天冷了,冻手冻脚的,人畜都施展不开,荒你也就甭打算开了。再说,这开支也不是小数目。”

“有开荒的机会就不能浪费了。钱我有,人我也有。牲口犁具我再想办法。”

杨淩还真不愁人。清风寨本来就有三四百种地的人,大不了把他们先拉过来。人不够也不要紧,可以一个营一个营轮流调过来干活。牲口不够用先用人翻地,没办法,谁让咱就是不缺人,想低调实力不允许啊。

杨博文道:“还有一件事,不知道土豆一亩地需要多少斤种子?一万亩地就算你开垦出来了,你有那么多种子吗?”

杨淩一愣,别说,他还真没想那么多。

他父母都是农民,自己家园子里年年种土豆,整个流程还真没他不熟悉的。

后世杨淩小时候化肥紧张,一亩地好像是一百多斤种子。后来化肥充足了,就开始密植,种子也就变成二百斤,三百斤,四百斤,反正是越种越密。

这个时代没有化肥,种得太密是不行的。反正土地成本很低,那就算一亩地一百斤种子吧。这样算起来一万亩地就需要一百万斤土豆种子。

农庄原来种了三百亩土豆,亩产一千多斤,差不多有五十万斤收成。再扣除坏掉的,个头小不适合做种子的,估计也就能种四五千亩。

好不容易有了一片白来的土地总不能闲置了,这地种不了别的庄稼种什么呢?

杨淩立刻想起了和土豆并驾齐驱的地瓜,也就是红薯。

土豆进入中国的时间说不准,地瓜是有明确的历史记录的。《农政全书》记载:万历十年,也就是1582年,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将红薯引入广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种子回中国,从此这种高产作物传到大江南北。

杨淩后世虽然不学无术,可是徐光启的《甘薯疏序》入选过课本,他这个吃货别的记不住,凡是有关吃的东西都感兴趣,自然知道甘薯引入中国的过程。

现在已经是万历四十四年了,三十多年过去,不知晋省有没有地瓜呢?这可得问问。

杨淩比了一下道:“大爷,土豆您见到了,您见没见过这么大,就是比土豆长大一些,也生长在土里,名字叫红薯或者地瓜的作物吗?”

杨博文摇了摇头道:“冬瓜南瓜西瓜倭瓜什么的我见过,你说的地瓜可没见过。”

杨淩再次核对道:“就是土里生长的,生吃起来甜甜脆脆,煮熟了吃很面很软的东西。”

杨博文仔细回想,还是摇头道:“真没听说。”

杨淩皱眉道:“那徐光启这个人您听说过吧?”

“这个人倒是有耳闻。听说此人学贯中西,虽然中了进士也仕途不如意,可在农学历法上颇有造诣。经常游走京师,求贵人帮他出书立说的。可是这个年头这样农书谁买?明摆着亏本的买卖,哪有人帮他?前些天一次接待京官的酒宴上,我侥幸敬陪末座,那不过是一个从七品翰林学士,也一脸瞧不起这个人,是当成读书人耻辱来说的。”

我靠,徐光启啊,偶像级人物混得这么惨?看来真正搞学问的只能寄希望于流芳百世了,想活着时候受人尊崇挺难啊。

杨淩挠了挠脑袋,自己后世读过人家的书,是不是该给人家点儿稿费呢?

他马上开动了歪脑筋。

徐光启在农学上的造诣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巅峰。如果把徐光启忽悠到新襄,自己还愁什么植物搞不定啊。

杨淩急问道:“这么说徐光启现在就在京师?”

“这我就不知道了,你想找这个人?人家好歹是七品京官,你一介白丁,还是歇歇死了这条心吧,人家都未必见你。”

死了这条心?那哪成。就冲地瓜的面子上自己也得去找徐光启。

地瓜种起来比土豆复杂多了,需要压秧什么的。偏偏他没种过地瓜,找来徐光启这个大师傅比谁不强?

更何况徐光启找到了,距离找到地瓜还远吗?

君子可欺之以方。自己还真不信了,只要投其所好,还忽悠不来一个搞学问的徐光启?新襄小不怕,水浅一样养大鱼,就看水平了。

杨博文看杨淩雄心勃勃的样子,也不忍太打击这个晚辈。不过转而一想,这个家伙很有些道行,说不定真能心想事成,还真不能小觑。

杨淩忽然想起一个事:“种子的事我再想办法,荒是必须开的。只是不知道县里对外来人口有限制吗?”

杨淩知道大章朝是有人口登记制度的,别一腔热情发现行不通,那就麻烦了。

“咱大章朝早年间是有限制。现在兵荒马乱的,逃荒的一年比一年多


状态提示:第185章手笔有些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