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孙秀与邓朗潜入豫章郡,差点把整个江东搞得鸡犬不宁后,王迪,就一直没闲着。
虽说第一时间就排出了看上去很是尽心尽力的增援部队前往勤王,但正如广大心理阴暗人士所分析的那样,王迪并不希望看上去势单力薄寡不敌众就孤军深入的孙秀迅速败亡,就像他也不想看到孙皓最后垮台,最好的剧本就是双方打的难解难分,两败俱伤,这样自己才能腾出手来搞点事情。
所以,王迪才会曲线救国,暗中不惜成本,不计得失的去做文物收藏,哪怕能够预料到会有无耻之徒从中滥竽充数(一开始没想到,后来察觉到了,毕竟,真要都是海昏侯墓葬的话,早就该收的差不多了),但只要是有利于“大局”的话,钱财上的损失不算什么。
之后,王迪也是很庆幸这个决定,有了自己的暗中帮助,孙秀二人也只能是勉强做到鸡飞狗跳而已,这要是“袖手旁观”的话……分分钟就被人家给推了吧?
就在他琢磨下一步是继续施加援手还是反过来帮衬孙皓一次,尽可能平衡一下,也让自己有个表忠心机会(濮阳开和陶抗的先遣队攻击太不给力,居然在本土作战中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无法自拔,凭借孙家宗室的旗号和金元政策,沦陷区的地方势力和老百姓支持孙秀的为数不少)的时候,北边的一些动作逼着他做出了选择。
首先,庐江方面愈发的不要脸了,丁温似乎只是还没有改旗易帜,半拉屁股却早就坐过去了,这就导致不论是前方的石家,还是后面的孙秀和邓朗,都无需考虑他的存在,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江东其他政府军,结果,孙奋等先后出现在这个战场上的援军部队先后被消灭,总指挥施绩也是急火攻心之下一病不起,庐江郡从第一线防御大有演变成北方政权南下桥头堡的架势。
虽然不喜孙皓,可这也不代表王迪希望统治者更换为司马氏,所以,王迪准备调动南郡和零陵方面的机动兵力对丁温出手,小施惩戒——丁温跳反的有点明显,相信自己只要低调一些去抢地盘的话,孙皓也不会说什么吧?
可就在这个时候,北荆州的陈骞居然动真格的,向南郡下手了,声势浩大的样子。
这就有点一反常态了,长久以来,双方也就是表面上剑拔弩张,私底下却默契的和睦相处,生意虽说没有石崇那边火爆,却也多有来往,甚至,不多的暗探多少也能从这里搞到一些两位司马氏的情报,尤其是和北方入侵蛮族的战报(陈骞并没有刻意封杀,当然,也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情报有些滞后,片面,准确性也有待商榷而已)。
但是这一回,陈骞的10000多先遣部队真的开始对南郡一些外围据点发动了实质性攻击,正常生意和走私生意都断了不说,就连情报系统也被屏蔽了。
这其中的内情王迪已经是摸不着头脑和无暇顾及的了,只能将原本用来支援孙皓的勤王部队撤回来救火。
唉,早知如此,就不一味地发展经济,多暴兵好了。
为此,王迪不禁有些懊恼,之前光想着韬光养晦,笼络荆州上下的同时再挖空江东根基,再加上有北方蛮夷的入侵牵制北站边境,西线又有养成中的季汉给自己当肉盾,难得的发展良机,结果现在倒好,“富国”和“富民”虽然做到了,“强军”却是有所不足,即便是临时扩充,这战斗力也是令人担忧……
等等,北方蛮夷入侵,司马炎又背后捅刀子,这陈骞和石苞是怎么有闲心放开手脚攻略江南的?之前就是怕两线作战,司马氏才默许了和自己的和平共处啊,难不成问题都解决了?这没有八王之乱的司马氏战斗力这么强大?一分为二以后依然可以将原时空的五胡乱华扼杀在摇篮之中?
由于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不是很了解(王迪也很郁闷,为什么别人穿越都能去自己的专业方向,就自己不行,哪怕时间线往前跳个五六年也行,结果,现在只能靠情报系统收集整理信息再慢慢消化),所以,在情报系统被屏蔽前拿到的最后一份滞后信息显示,司马炎还没有声名狼藉,在蛮夷的变相帮助下不仅在雍凉站稳了脚跟,还能组织几次看的过去的反攻,然后,司马攸的幽州、冀州和并州防线已经岌岌可危,不少蛮族已经渗透进来,这种情况能怎么翻盘,王迪并没有概念和思路。
难道是北边顶不住了,不得不提前南渡,就要从我这里下手?想到这里,王迪摇摇头,看这精神头倒也不至于,也许是因为司马氏手下还有很多我大汉精英,和蛮族相比不落下风吧。
这些问题王迪想不透,李庠和李流也想不明白,没有情报,敌军内情一无所知,只能抓瞎,所以,也就不做他想,做好防御吧,扩军,稳步进行,新军老军混合起来,“以赛代练”,既不会伤及“国本”民生,也不会骤然降低战斗力——就目前陈骞和石苞的投入兵力而言,也不会对自己形成致命威胁,就当为以后大反攻做准备了。
换句话说,现在大家都很忙,几条战线同时开战,顾此失彼,也只能各自为战了,于是就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奇葩景象:前线双方打的如火如荼,各自的后方却在生产经商两不耽误。
孙秀是开心的,这样的话自己得财路就不会被掐断。
孙皓是安心的,就怕前面战事不利,后面民心不稳,政权被颠覆,老百姓表示情绪稳定就行。
王迪是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