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擎国>第一百五十七节、风高放火天

当靖海号行驶到了威海卫的外海之后,刘sè_láng的豪情瞬间爆表。因为前来迎接的那艘卫所中最大的战舰,不过是艘排水量不足五百吨的福船。别说是一众研究人员,就是任何一个外行在看了靖海号与对方的外形之后都能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这两艘船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虽然是试验舰,虽然在姜田的眼中靖海号只能算是艘大型护卫舰,可这毕竟是排水量接近两千吨的大船,在中国的海面上已经有近三百年没有见多这么大的战舰了,至于正在建造的二号舰,放在这个时空就属于无畏舰的档次,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只要这两艘船出现在欧洲,都能引发整个白人世界的恐慌。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放在当下首先感到恐慌的不是洋鬼子而是威海卫的官兵们。

“末将李修远参见大人!”一个并没有着甲的中年大叔从舷侧攀爬着网绳登上了靖海号,然后就是撩袍跪倒在姜田面前。

姜田并不认识他,但是知道这就是威海卫的指挥使,所以还是按照官场规矩虚扶了一把:“李将军请起,本朝的规矩军将不必跪拜文官,更何况在这大海之上,也不用管那些虚礼。”

李修远赶紧起身退在一边,但是头依旧低着看着脚下的甲板回话:“大人说的哪里话,莫说您是当朝一品的大员,职位上还监管督造军舰,就是凭您能造出这等威武的战船,末将自然是拜服之至。”

这句话听着像奉承,其实却是李修远的心里话,当巡海的苍山船带回了姜田随着靖海号一同前往威海卫的消息之后,他就一直盼着能见到这位没出过海却将海军置于极高位置的文官。身为一个战区的指挥官,他自然是有资格接触姜田的海权论,自打他在参谋的讲解中拜读了部大作之后,这个没什么文化却跟大海搏斗了半辈子的老水手就彻底折服了,他很难相信一个没干过海军的人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章,并且洞悉了海权既是主权的天机,一个临海国家一旦丧失对自己领海的控制权,那就相当于丧失了主权。关于这一点他还是在参考了当年戚继光抗倭和后来天眷皇帝跨海偷袭北京才想明白的,却没能在自己的脑袋里形成系统且明确的概念,直到《海权论》的诞生,他一直模糊的观点一瞬间就清晰了起来。

站在一旁的张环此时还没有什么帝王心术,所以对于一个将领如此推崇一个文官,而且这个文官还是自己的老师,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之处。反倒是吴远在一旁为姜田捏把汗,要知道这船上也一定少不了皇帝的探子,要是有哪个心思歹毒的乱告状可不好。

姜田此时没想那么多,甲板上除了必要的水兵之外就剩下一群研究员了,而他此时正自豪的讲解着此船的一些特点:“李将军请看,这就是我设计的舰廓炮,每舷四座,两舷共计八座炮塔,内部设有浸水式弹药箱与滑动轨道,目前还只是装备75毫米青铜长炮,长径比勉强达到20倍,发射实心弹在陆上自然会有两三里的射程,在这海上嘛……不到三百米内我可不敢保证射击精准。”

李修远唯唯诺诺的跟在后边,也不管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反正啧啧赞叹之声是一直没断。其实他虽然不知道长径比之类的术语,但是他看出了这种舰廓炮的好处,因为飞剪船本身船舷较低,无法在更低的船舱里开窗放置火炮,也不可能像苍山船那样设个炮楼就装两门小炮,所以只有将火炮放在甲板上边,可一来下雨的时候无法操炮,二来炮手也容易被敌人杀伤,见识过欧洲战舰的他很清楚这种半敞开式的炮塔能有效阻挡敌人弓弩与火枪的攒射,还可以阻挡雨水对火药的侵蚀,更妙的是弹药箱被装在一个水护套里,就算是敌人的炮弹击中了,也不一定能让弹药殉爆。这种设计就算是常年作战的他都未必能想得出来。

虽然姜田对临时凑数用的青铜炮比较遗憾,可是当走到船头之后,伸手指着能三百六十度旋转的武器基座,却立马换上了自豪的表情:“依我看此物才算是未来海战的趋势!”

随着姜田的话音刚落,一直站在岗位上的武器操作员立马动手,打开了一个隐藏在船头的盖板之后,几人合力将一个带铁质护盾的武器平台装在了基座上,又从另一个盖板下面抽出了两样主要作战武器,一个是改良版的大口径迅雷铳,另一个就是姜田发明的金属火箭。这个带护盾的铁架子被设计成了一种通用平台,无论是装配六管的迅雷铳,还是架上各种口径的火箭,都能很好的进行三百六十度射击,而且由于采用了快速拆卸设计,武器的更换很容易,护盾则是使用五毫米厚的镀锌钢板,而且表面还刷了厚厚的漆,只要不是被敌人的火炮击中,这个厚度的钢板已经能抵挡大多数的伤害了。

为了演示性能,在姜田的授意下水兵对着远处的海面先是放了一阵迅雷铳,六管的火枪依次射击在海面上激起一阵阵水花,六枪打光之后,副手马上就更换了一个满弹的新枪,而武器舱里常备十个这种六管火铳,打光的枪管也没闲着,在其他水手将其卸下之后,马上对其进行复装作业,理论上只要人员没有出现死伤,就可以连续不断的开火。姜田也曾想过换成管风琴枪那种更多管的设计,可是一来库存有大量前明时期制造的迅雷铳,二来对于中国水兵来说多管弹盘过于沉重,在快速机动的战舰上,也未必能抱着沉重的弹盘准确复装,所以就退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七节、风高放火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