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福门的一番激烈碰撞后,事情并没有结束。
秦琅以太子太师、太子詹事之名,让东宫一众官属随太子到崇贤殿议事。崇贤殿在东宫内廷前区,位于丽正殿之西,在崇贤馆的北面。
唐初的东宫太子地位高,权力重,从建成到李世民,再到承乾,无一例外。因此东宫官人选向来是资质高,待遇厚,堪称显职。开国之初时,李建成在中枢协助皇帝李渊处理国政,堪称是一个小朝廷。
李世民短暂的两个月太子生涯,更不用说,他的东宫班底本就是天策府的班子,继位后东宫班底更是迅速接掌朝政。承乾八岁被立为储君,虽然年幼,可李世民却因为自身夺位原因,更加用心的加强太子东宫,本质上来说,也是要稳固自己的皇位。
尤其是自南北朝以来,士族门阀强大,地方豪强遍地,战乱频繁,皇权面临着士族门阀的巨大威胁,因此南北各朝都很注重对东宫的加强,目的还是为了能够稳定接班,保护皇权传承。
尤其是隋朝结束几百年分裂之后,内外矛盾越发剧烈,到了靠宫变上台的李世民时,他自身的位置越发不稳,就越发需要一个稳固的东宫,以免乱上加乱。
从承乾被立储开始,李世民就精心的营造一个实力很强的东宫,东宫的地位再次被加强,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班子齐配,官吏贤良,甚至让许多朝中宰相大臣到东宫兼职。
说到底,从李渊到李世民,在对待加强东宫这件事情上,思路都是一样的,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
为了稳固皇权,李世民这几年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打造一个亲信可倚的宰相群,以保障皇权的有效行使。而另一件事就是不断加强东宫班底配制,打造了一个小朝廷,目的就是保障皇权继承权的稳固性。
因为太子年幼,虽然皇帝组建了一个超级完备的东宫小朝廷,随时可以监国摄政,甚至在为太子培养一个忠诚可用的班底,但总的来说,东宫虽然权挺大,可并没有威胁到皇帝,皇帝和东宫的关系,现在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非常好的状态。
皇帝对东宫十分信任,选入东宫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一时良选贤才,或是德高望重之老臣,或是年轻才俊。
坐在崇贤殿里,秦琅扫视满满一殿东宫官,在场之人,无不是一时名望,或是德高望重之老臣、大儒,又或是年轻之才俊,天之骄子,能进东宫,那就是重点培养对象,绝不是来坐冷板凳的。
不过秦琅却也记得,大唐开国之初一百多年,从开国到代宗李豫继位,这一百多年间,没有一个初立的太子最终能够继位。
从李建成到李承乾,再到李忠李贤李弘,然后李重俊李成器李瑛,整整八个太子,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大唐太子,而且都是皇帝立的头一个太子,结果都没当成皇帝。有的被废如李承乾,有的被兄弟杀了如李建成,有的被赐死,有的被让位,有的不明不白的病死。
虽然有些人简单的把这归类于李世民玄武门开了一个坏头,但其实李世民还背不起这么大的黑锅,他开坏头是没错,可一百多年连续八位初立太子都无法当上皇帝,关键原因不在这。
秦琅研究过一些原因,加上这世在大唐经历了这么多后,对此越发有些体会,说到底还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强大的门阀豪强势力的影响。士族门阀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强大,就意味着中央朝廷特别是皇权相对要弱些。
而皇权受士族门阀的威胁,就意味着他们必然要寻求一个更稳固的接班人的需求,就跟草原上喜欢玩兄终弟及而不是父死子继是一个道理,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上,年幼的孩子是继承不了汗国的,只有那些强悍的可汗兄弟们才更能稳定的继承大权。
南北朝以来,皇朝更替迅频繁,每一个夺得天下的王朝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皇权能够永固,可以世代相承,于是为了能够对抗那些强大的门阀豪强势力,皇帝就得不断加强东宫,培养出一个强悍的太子来,这样将来才能保证顺利接班传承。
简单点说,就得人手要齐,人选要强。甚至到了激烈的时候,东宫不但要班子齐,人选强,最终甚至不得不打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相对来说能更稳固传承的办法,皇帝有时不得不在诸子之中,挑一个更优秀能够面对四面环伺的门阀豪强们威胁的儿子做太子。
唐初一百多年,正是士族门阀势力达到一个全新巅峰的时代,皇权不得面临着这些巨大的威胁,于是乎皇帝一面不断的加强东宫,使的唐初的东宫班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一面又不断的宫廷大斗,最终八位初立太子都没能当成皇帝,或被杀或被废或赐死或让位····
历史上的承乾最后是被贬为废人后病死的,他的被废,可以说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李世民在承乾长大后表现出的越来越不合格后,便越来越倾向于嫡次子魏王泰,在嫡与贤之间,李世民犹豫挣扎了多年,最终还是废掉了承乾,虽然最后李泰也被一起废黜,反让嫡三子李治捡了个便宜。
“诸位,东宫太子,是国之储君,国之根本。”
秦琅缓缓开口,好多东宫官都正襟危坐,知道今天肯定会有一场大风暴,东宫三任詹事,李纲、裴矩,秦琅,前两位名高望重,身份显贵,自然能压的住东宫一众出身显贵的老资格,和一群年轻俊艳。
可秦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