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朗过去信奉马良兄弟,吹嘘他们是圣人,现在任职长史,一向善于和稀泥。
这不是虚名,而是因为向朗和马家兄弟的关系是真的很奇特,和马良是因为才能,和马谡也是因为曾经都在南中任职。
向朗曾经是牂牁太守,那个时候,马谡正好是越嶲太守,两个人也算是十分的熟悉了。
于此同时,马谡的才华其实还是有的,只不过这个才华,却是有些让他盲目自大了。
黄敢看着向朗,继续轻声说道。
“当年的马家也是荆州的大族,和马家那四个兄长不一样,他们好歹还是吃过苦的,但是到了马谡的时候,马家已经势力变得不小了,再加上有一个哥哥马良的存在。
他马谡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人,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吃不了苦的,否则他不会绵竹县令调任成都县令,他的其他方面才能都不错,但是他的韧性却是最大的问题。
逃亡不是那么轻松的,若是想要逃亡,他马谡可是受不了的,除非有一个人能够帮助他。
在这里,只有你向朗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想法,不知道某家说的对么?”
向朗听着黄敢的话,脸色越来越难看了,同时也是越来越无奈了,他虽然不想,但还是点了点头。
“向朗有不少随从,去抓人吧!”黄敢回过头,看了身边的韩幸一眼,然后就转身离开了,他能够找到这些东西并不难,就如同他说的,这里面有一件事所有人都忽略了。
他们以为逃亡有多么容易么,当初黄敢他们一路逃亡,多少次差点死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受得了的。
马谡这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若是能够扛得住那才是见了鬼了,他现在之所以找不到,只能是有人将他藏了起来,并且将他所有的痕迹都抹去了才对。
而这般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他准备机会,等到了时间过去一段,等到了这件事情不是这般的严重了,再将马谡带出来,让他重新成为诸葛亮的肱骨之臣。
不过,黄敢也不想给他这个机会,若是这般做了,诸葛孔明交代不过去。
韩幸从震惊之中清醒过来,然后快速的朝着向朗的身后冲了过去,他的随从不多,想要查的话,十分简单。
很快,靠着“灯下黑”这个原理逃了这么久的马谡终于被抓住了,然后扔到了诸葛亮的面前。
看着这个满脸愧疚,这一身看着就是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苦的家伙,诸葛孔明也是心里痛苦不已的,不过痛苦归痛苦,他还是十分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的。
“压下去!”诸葛亮没有立刻就处死他,当他,他也知道,这个家伙这一死是逃不了的,只不过在此之前,给他一个时间,让他安心睡一好觉也是好的。
马谡被找到了,同时也确定了,第二日,明正典刑!
同时,包庇马谡的丞相府长史向朗,也被诸葛孔明罢免了,直接贬为了平民!
就在众人觉得这件事情结束了的时候,当天晚上传来消息,马谡自尽了。
他只留下一句话,他对不起诸葛孔明,也不想让这个一直看重他的长辈,就这么亲手杀了自己,所以他自己来解决自己,算是为诸葛孔明做最后一件事情吧。
(马谡之死,这个应该是自尽的。
对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中却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基于此种说法,民间产生了很多相关的传说,比如在姜维传的设定中,马谡潜逃后改名宁随,并在诸葛亮病逝后重新为蜀汉效力。
不过这个说法,只在三国演义里面找到了,实在是没有他的记载,暂时不管他。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即马谡在狱中病故。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则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相同:“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即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
三种说法都出自原作者陈寿。同一个作者、同一部史书中对同一个人的记载出现三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表面看上去,马谡的结局是存在矛盾的。
不过若是换个角度,或许可以将这三个说法给糅合起来。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的记载,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
而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的记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可见诸葛亮确实曾下达处死马谡的命令。
基于以上证据,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最后惨败而归,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
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他也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
马谡最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