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钢铁直男>第一百二十三章 田蚡消失了

厅之后,张远拉着吾丘寿王赶紧就离开了丞相府。

吾丘寿王整个人还在懵逼状态之中,别人都说田蚡喊张远过去是为了找张远的麻烦,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

“太学令,事情办好了没?”

张远一脸忧色的点点头,然后回头看了眼任然在往外扩建的丞相府。

“接下来我们在太学内等着便好,你回去向御史大夫府请示,让他们派五个御史。

我们太学再出五名官员,加上一些小吏,等候半个月丞相府把文书都下发了之后,再去各地的官学监察巡视。”

太学是没有监察之权的,虽然底下的官学都归张远管了。

还是那句话,刘彻给的东西你能碰,没给你的碰了虽然一时可能没有事情,但往后呢?

“行,下官知道了,回去之后下官便先规划好路线,制定好计划,然后便去御史大夫府申请。”

张远点点头,二人骑上马直接离开了长安。

骑到半路上的时候,张远不露声色的将袖子里的两根竹管给扔了出来。

不是张远不想保存,都已经成汁液了,那些果仁也都砸的稀巴烂,汁液会蒸发掉,果仁也会烂掉。

张远又没有拿这个东西对付其他人的意思,这毒药也就失去了原本该有的作用,再留着也没什么意义了。

公孙弘离开太学已经有段时间了,《春秋》博士一位也空置了许久,可能是张远去长安办事提醒了刘彻。

在第二天不久之后,刘彻就下达了旨意,封胡毋生的弟子吕步舒为《春秋》博士。

这个人曾拜胡毋生为老师,也在董仲舒那里求过学,兼两家之长有心从政但是资历却不足。

张远早先就在胡毋生去世的时候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不过没说过话,也没拿这个人当回事。

当时在场的胡毋生弟子海了去了,经学大家又不止他吕步舒一个人,张远哪来的功夫记得那么多人。

现在刘彻有意兴儒,天下各地的儒生都开始冒头,不说上百人,号称经学大家的起码也有几十个,张远这个连官员名字都记不住的人怎么会记得这些儒生。

也就是颜异提了一句,说张远之前见过,张远才有点印象。

这个太学令当久了,与这些博士们接触多了,张远才发现一个事实。

董仲舒是刘彻认为的天下儒生之首,但是儒生们除了董仲舒的弟子就没其他人这么认为了。

《公羊春秋》的正统还是胡毋生这一脉,连公孙弘都是胡毋生的徒弟,不过很多人想要在仕途上搏一搏,就在胡毋生这里学了经学,然后再跑到董仲舒那里学习怎么运用到官场之上。

刘彻连立了两个想在仕途上面有发展的儒生为博士,也从侧面表达了对太学的期待。

他要的不是沉迷于经学的书呆子跟腐儒,而是真正能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的官员。

对此张远也没有对吕步舒有任何别的规划,依旧让他按照之前胡毋生的那套教学路数来。

太学内的讲师还有博士轮流为太学学子们讲学,然后其他的时间自由安排,只要学子们考核能过就行。

这一学年还能按照这样的办法去进行,等到官学章程下发,明年太学学子呈几何倍数的暴涨,张远就不能够这样去做了。

吾丘寿王忙着弄去各地官学巡视的事情,张远也没有偷懒,每天都在与各个博士的那些学生们约谈。

至于谈的内容跟他们其实有莫大的关联,张远想要扩充太学的师资队伍,就必须要从这些人身上下手。

留给张远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在半年之内就要搜罗至少五十名以上的经学大家,其实张远有捷径可走,但张远想了想没有去走捷径。

各诸侯国也都有博士,张远真的想要扩充师资队伍,大可让刘彻开口将那些人全都搞到长安来。

不过张远想到太学内的这五个博士,就没有那么做,原因则是因为没有官职给他们这些诸侯国的博士,再者派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多的张远简单一了解都觉得头皮发麻。

《春秋》就有许多派系,大大小小十多种,《尚书》大的就两种,不过有一种现在还被人藏着掖着起来,另外一种下面分了三个派系,当然还有其他的小派系,其余三经唯独《礼》没有严重的派系之分,其余的也都有很严重的派系之分。

所以张远最后才决定从这些博士的学生身上下手,他们这些人虽然背负着学生之名,但是一个个年龄都不怎么小了。

大的六十多岁,小的也有三十多岁。

不过老师只要活着,就得一辈子扛着学生的名头,其实他们的水平也都不差。

张远通过这些人的嘴巴知道了不少人的名字,也都把这些人给纳入了太学的教学体系之中。

按照张远的想法,就是让博士们直接退休算了,顶多插手一下试卷题目的制定,其余的教学工作都由四十到六十岁的年轻人来。

跟那些一个个老的都不成样子的博士来说,四十到六十确实就是年轻人。

然后管理的工作由太学的官吏来执行,接下来太学这一机构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刘彻既然把天下官学都交给了张远,一定会扩充太学官吏的人数。

一个大行府都有数百上千名官吏,这还是只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在没有外交活动的时候这么多人等于是无所事事的状态。

太学全年都要运转,需要的人再怎么也不会比大行府少。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三章 田蚡消失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