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86章 此功当浮一茂才
石粮食。

这可不比官渡之战劫一次乌巢功劳小啊!无非李素是杀人不见血,劫粮于无形,看上去不显山不露水。

酒席结束后,刘虞吩咐其他人统统退下散去,他只留李素和刘备这些心腹说事儿:

“伯雅,你此番功劳不小,我定当重赏。不过,这事儿效果虽佳,但不好表现,也不好直接升你官职。我看前几日,蔡伯稭也到中山了,你与他联署的那份《驳灾异论》也已经刻印成书。

不如等这些书传抵京师,我也再秘表陛下、澄清说胡人此前因张举逆檄煽惑而鼓噪妄进之举已经平息。到时候,陛下见我们压制住了张举称帝的不良影响,说不定会有所欣慰。

我就给你数功并赏、以你才学举为本州今年的茂才,请陛下拔擢你为正千石。除別驾职务不变外,再加授‘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从此全权负责朝廷与乌桓各部的安抚接洽。”

刘虞的打算显然是很持重的。

因为你祸害掉了敌军几十万石军粮,这事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表面功劳。

换句话说,就是升官的功劳,得以疗效为准,而不是只有一些要“化验”才能看得出来的指标。

所以,一定要等待讨伐叛军的战事有阶段性的进展,才能升官。

在张举刚刚称帝的时候,双方控制区边境还是发生了不少军事摩擦、以及百姓动摇的。

所以稳住这些动摇、让敌军进一步退却不敢惹事,这才算是阶段性的功劳。

而打掉敌军一笔粮草,只能说是最终促成这个态势转化的催化剂罢了。

另外,刘虞也可以在奏表中,把之前因为过境抢收粮食而引起的小规模冲突,说成是“张举称帝后敌军士气上升、猖狂进攻”。现在敌军被击退不再进攻,则说成是“张举称帝的不良影响被压回去了”。

官字两张口,对于有利进展的解读,还不是州牧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

同时,李素和蔡邕写的《驳灾异论》,也能作为“张举称帝檄文对胡人的不良煽动影响被清洗”的解读,一并在奏表里体现。

至于修宫钱……老样子,要想对外装作不给这一千万,实际上得暗中给远超过一千万,才能拿到拥节长史。李素不想出这个钱的话,就问刘备要公款,反正也是为了大家的共同事业嘛,不寒碜。

谁让刘备现在比李素富裕得多呢。

李素稍微一琢磨,就把刘虞的深谋远虑想明白了。

“多谢使君栽培!使君大恩,素此生难报。”李素谢恩之后,心里也在想,刘虞对他和刘备那么厚道,看来将来以幽州为根据地发展,有些不好下手了。毕竟对刘虞下克上肯定是要背负天下骂名的,说不定会比吕布的名声都臭。

算了,先不想这些了。

当上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之后,对于将来再跟乌桓交涉,肯定是有优势的。

目前的幽州牧別驾,只是代表幽州牧跟乌桓人接洽。有了拥节长史之后,你就是在代表大汉朝廷跟乌桓接洽。

就相当于原本是省外事厅的领导,现在再加一个外交部给你的驻外大使。

可不得是正一千石的高官了么!

而且最难得的是,刘虞答应把茂才的举荐名额给他用!从此以后,李素也算是在大汉朝权威崩塌之前,正儿八经走察举制升迁路线的正道官了。

汉朝官员一贯以察举为最正途,虽然没有后世宋朝以后的“科举官歧视其他出身的官”那么严重,但总的来说还是有鄙视链的。

李素之前都是积功为官,虽然也有“免纳修宫钱”的美名,但毕竟缺了察举这道光环。

他孤身一人来历不明,这辈子也不可能举孝廉了。

现在,却跳过了孝廉补上了更值钱的茂才,终于功德圆满——稍微说一句,茂才和孝廉并不冲突,很多真正的名臣都是可以先举孝廉后举茂才的。

因为茂才都是针对已经是在职官员的人,因为做官时表现出来的才学牛逼,再举茂才提拔。所以很多都是已经四百石、六百石的官员,举茂才后直接提拔到一千石。

另外,因为茂才提拔的官职更高,所以茂才的难度也更大。孝廉是每个郡的太守就有资格举的,而茂才得州牧、刺史才能举,而且无论每个州人口多少,每个州每年都只有一个茂才。

大汉朝十三州部,加上三公和大将军可以举茂才,整个国家雷打不动每年最多17个茂才。

而且因为汉灵帝时期三公也是可以卖的,所以“今年有没有举过茂才”会成为三公售价的一个重要含金量标准。

比如你要是今年第一个买太尉的、今年太尉还没举过茂才,你买到太尉后要举一个茂才,那你这个太尉可能就要一亿。而如果太尉今年已经举过茂才,你买了太尉之后没名额再举了,那这个太尉至少贬值到五千万。

历史上崔烈的三公之所以便宜,就因为他是187年下半年买的,当年的察举指标都被前任霍霍完了。而曹嵩的太尉之所以超贵,就因为他是翻篇后188年开春买的,所有察举名额套餐还没用过呢。

地方上也是一样严格,历史上,刘备就是194年当上徐州牧后,因为那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上半年陶谦死前已经把当年的茂才名额做人情用掉了,导致刘备上任后没法直接举茂才。

硬生生熬到第二年195年,刘备有名额之后立刻举了袁谭为茂才,导致徐州势力与袁绍的关系立刻缓和了——袁绍原本把刘备


状态提示:第86章 此功当浮一茂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