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战国改革家>第205章 新的难题

赵兴在粮食上的改革,其实不是改革,原则上叫倒退。

那就是推行国家储备制度,在各地,尤其是代邑设立储备粮仓。

周朝已经有粮仓的储备制度了,《礼记》上说,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储,则不足,六年不储曰急,三年不储则国不国而亡。可见周人对粮食的储备多么的重视。

对于主上封君突然又要储存粮食了,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欢欣鼓舞了。

当初,这些官员并不是没有向赵兴提过建立自己的粮食储备制度,同时一个个都搬出《礼记》来说服这个主上。

结果赵兴的理念却和他们大大的跨越。他的理念就是藏富于民,既然藏富于民,藏什么?按照这个年代的财富代表,那就是粮食。

赵兴就和他们辩驳说,将粮食存储在百姓自己的手中,他们会更加精心的保管,同时节省下了政府的额外经济开销。

若论诡辩,在这个年代,还真没有几个是赵兴的对手,即便是那些纵横家也不能比拟。

所以那一场辩论就以赵兴的完胜而结束。虽然辩论失败的官员们,最终认同了主上的观点作法,虽然感觉哪里还是有什么不妥,但赵兴的领地赵兴做主,大家既然辩论不过,那也就只能认同。

结果这一次莫名其妙的突然转过了弯儿,虽然有自打自脸的嫌疑,但既然主上有唾面自干的觉悟,大家正是求之不得。

结果这次,大家真正的感觉到了赵兴的哪里不对了,因为这些的目的,一个是储备备战,一个是抬高价格,拉动市场经济,其实,是人为的抬高收购百姓手中粮食。

“不过我依旧拒绝执行,从百姓手中直接收取粮食的赋税政策,我们要在这一点上杜绝浪费和盘剥的可能,我们依旧在百姓的手中收取钱。然后,我们在各地主要的城市,设立平仓,然后我们蹲点儿定价收购,我管这个政策叫做市场保护价。在丰收的时节,我们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百姓手中的谷物,而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再适当的放出一批粮食,平抑物价,然后保证各个仓库有足额的战争储备。”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半法,但同时大家也听到了战争两个字,于是立刻就警惕起来。

尹起立刻询问:“主上,我们要打哪里?”

尹起不是赵国人,所以,他对战争反感。

赵兴就站起来稳定军心:“现在,我们该打的地方非常多,比如中山,比如我们要收回我的封地河西郡,等等。但是,现在我决定,即便敌人主动挑起战争,我们也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三年,三年内我们埋头发展,绝不打仗。”

这下,大家总算是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今年,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执行这个粮食政策。同时,为了快速填补我们粮仓的不足。”然后意味深长的道:“我们要遵循《礼记》的周礼啊,我们要存储最少四年的粮食啊,要不然,我心慌慌啊。”

官府收购粮食,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应该奔走相告的好政策,但只要官府经手这种物资的存储买卖,就一定会出现腐败。

在这一点上,赵兴是有心理准备的,也做了严防死守,毕竟口头喊的家国分离,但潜意识里,代郡是自己的封地,就是自己的。官员们贪污兴君府的,就等于贪污自己的,这还了得?

于是,赵兴就没日没夜的奔走各地,明察暗访的抓贪污自己钱的贼。

还好,这个年代的人还是讲究操守的,他们没有贪污,但他们喜欢接受馈赠的。就比如,他们喜欢接受粮食商人的馈赠,并且他们理直气壮的认为,既然府库需要贮备粮食,那从百姓手中,东一家西一家的收购,何不直接从粮食商人手中大宗的直接收购,省时省力不是。

政策,往往就被这样解读偏了。

这里刚刚弄完,结果收购的酷吏又出现了问题。虽然代郡带着赵国,有度量衡的统一,不至于大斗入小斗出,但隐藏的各种手段,那才叫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呢。

所以,赵兴不得不再次掀起了和酷吏们的斗智斗勇。

吏部刑部也跟着忙的是热火朝天,但可惜,这不是一个好的热火朝天。

不过通过赵兴的奔走,也大致摸清了现在的家底,总的来说让他很放心,很满意。

但是,乐毅在赵兴志得意满的时候,就再次给赵兴出了一个难题,现在,乐毅就是这些难题的制造者。

乐毅站在五万大军面前对赵兴道:“我们从北面攻打中山,面对的是沿途的关隘山口,需要我们一层层的打过去。然后出了太行山,即将面对的就是中山修筑的一座座坚城。

中山,白戎出身,骨子里有着强悍的血勇,而他们又学会了中原筑城的技术,守城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要想彻底的占领中山,就不能不进行艰苦的攻城战。”然后一指那些装备昂贵的骑兵:“但是,这些骑兵是不适合攻城战的,而那些征募的步兵才是攻城战的主力。所以啊,我聪明的大哥,现在,你拥有的是单一的不擅长攻城的骑兵,但你下达了不再征召擅长攻城的征召兵的命令,也就是说,你已经没有步兵啦。从此,中山的城邑你将只能看而不能攻取。”

然后幸灾乐祸的看着已经面色铁青的赵兴:“我不知道,以后你拿什么来占领中山的城邑。而不占领他们的城邑,拿还叫灭国吗?”

赵兴就很沮丧,然后铁青者脸,低着头往自己的家里走:“我就纳闷


状态提示:第205章 新的难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