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日月永在>第二百九十六章:为大明富强而读书

接到朱允炆这个皇帝的命令后,玄武湖畔的学堂开始加班加点的建立起来。

倚着风景秀美的湖畔,不远处就是朱允炆这个皇帝的避暑行宫,这少年团在环境的硬性标准上可算是超规格了。

而在湖畔学堂建造的这段日子里,朱允炆也是没少往这里跑,一边避暑,一边现场监工。

朝里的事情没有太多要紧的,实在让他提不起兴趣。

现在全天下的地方府县,已经开始自觉忙着将五年计划落实到几千年从未碰过的乡村基层,自上而下,谁还有心情搞幺蛾子?

唯一眼下出现的麻烦,就是地方在推行政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矫枉过正之余的粗暴执政行为。

这是无可避免的形态,尤其是在十五世纪的大明,连监管都监管不过来,朱允炆也只能干看着。

只要事闹得不算太大,他这个皇帝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在出面泼冷水,以免出现地方上思想混乱的情况。

政策的事由内阁来把关,朱允炆干脆全幅身心的暂时放在湖畔学堂上,顺道审一审这次参加入学考核的大名单。

这几个月全国举荐了很多当地才思敏捷的孩子,其中也有很多长成后赫赫有名的大名臣,可惜朱允炆一个有印象的都没有,这些孩子里面,他也就认识一个于谦,但看到这个名字的第一时间还下意识想到那位蒙古海军司令的女婿。

随后才回过神想起,于谦、于少保,有明一朝赫赫有名的民族大英雄啊。

北京保卫战,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夺门之变后蒙冤而死,在历史上让人扼腕叹息的程度比起岳武穆更甚。

宋杀岳飞宋亡国,明害于谦明亡国。

于谦一死,大明文盛武衰之势便无可阻挡。

定海平波戚继光,连给张居正写封信,都得谦卑的自称门下走狗,何其让人心塞。

“于谦是这个年代的?”

说实话,朱允炆怎么都没想到,现在的于谦都已经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了,他潜意识里,于谦是明中期的人物,他建文朝那是铁瓷的明初期啊。

难怪有一句话说,洪武三十一年是大明最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太祖洪武皇帝驾崩,这一年,另一个拯救大明的孩子在杭州府钱塘县出生。

这就是错裂开的意识层次时间差。

不熟读历史,谁会想到乾隆跟华盛顿竟然是同时期存在的东西方领导人。

“选题考核吧。”

召集朱棣、杨士奇、徐辉祖三人,朱允炆高居竣工的湖畔学堂明堂之上,摊开一份宣旨,备上笔墨。

“不用顾忌他们的岁数,题能想多难就出多难。”

湖畔学堂的宗旨就是只选天才,宁缺毋滥。

朱允炆打算出的题,可是要比癸未科殿试的策文再难一些才好,不然,他就没必要折腾这一回。

“按照只重时政,不考理论的原则来想。”

三人对此倒是没有什么意见,重实践轻理论,一向都是朱允炆的惯性。

“臣抛转引玉,就先说吧。”

杨士奇思忖片刻,第一个站了出来说道:“以时下来说,先谈谈这眼下的一五计划。”

虽说一五计划是朱允炆这个皇帝领着内阁一起定下的国策,但并不代表全是正确没有错误,因为计划本质上就是一种强硬的必须成功的行为,不管不顾当下社会的整体情况,一旦实现不了,地方为了充数就可能会虚报。

虚报田亩数,而实际田亩数却不够的话,地方就要偷偷摸摸加征百姓的税,从税收上伪造田产够数。

这样就会成为牺牲百姓的生存利益,压榨百姓民力的‘跃进’行为。

政策有正反两面,结果有利有弊。

分析朝廷的现有政策优劣,通过这件事来反向思考会对大明各地方府县衙门、百姓造成哪些影响,这种问题,翰林院乌泱泱千把号人,能做出来的都不过一成。

现在,要让一群平均岁数只有**岁的儿童来思考。

“好,这第一问就定下来了。”

朱允炆又看向朱棣:“四叔想考什么?”

文策考完,武策也要有。

重文轻武可不成。

朱棣想了想,开口道:“不若,考一下当年的金山之战和捕鱼儿海之战?”

这话说完,朱允炆的脸色便微微一变。

朱棣口中的这两场战役是大明立国定鼎之战,也是打出国威、国格的重要战役,但这两场战役都有一个不可被忽视,也无法绕开的人物:蓝玉!

英雄惜英雄,名将重名将。

站在朱棣的角度来说,借这题、借着这两场仗顺水推舟的来为蓝玉进行政治平反,毫无疑问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但是为蓝玉进行平反,本身并不是黑白对错的问题,这件事涉及的影响也绝不是朱棣想的那么简单。

“考一下当年黔宁王平定云南战役吧。”

没有同意朱棣的提请,朱允炆把沐英的功绩搬了出来。

朱棣有心想说什么,但是嘴唇嚅动几下,到底还是没敢开口。

“魏国公呢?”

定下了文武两策,朱允炆又看向徐辉祖,后者请罪:“臣愚昧,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策问。”

徐辉祖倒是想出题呢,一想到自己这几年不是忙着剿匪就是忙着收过路费,比起杨士奇、朱棣两人那些影响江山社稷的问题来说,委实是拿不出手啊。

“这两题的难度已经足够大了。”

杨士奇开口劝道:“仅以时下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六章:为大明富强而读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