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1625冰封帝国>第十七章 佛林,远东最大的船厂

尼堪在瀚海大学盘桓几日后便离开了,他带着自己的亲卫队从陆上向东走去。

此时,在海参崴周边,已经有三条道路修建起来了,一条是向西直达珲春,另一条就是尼堪眼下行走的这条。

剩下那条,自然是北上双城子的啦。

一行人先向北行走约莫七十里,接着转向东,约莫三十里后再转向南,向南行走七十里后再转向西,再向西行走七十里后,一个辽阔的海湾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佛林湾,后世俄罗斯的纳霍德卡湾,其西南角的港口,这一世叫做佛林港,后世叫做纳霍德卡港的,是俄罗斯在远东第一大港,若不是其海湾的出入口太过宽阔(二十里),不便于防守的话,其优越性还在海参崴之上。

这里由于受到日本暖流的影响,在后世就算在最冷的一月份也只有一些薄薄的冰层,而在现在这个时代,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冬季还是有一层约莫两公分后的浮冰,这样的冰层,其实用人工就可以消除了。

受到后世海参崴的影响,尼堪一开始对此地并没有重视起来,后来见到无论是黑龙江上的黑城、伯力,抑或海参崴,冬季的冰冻期实在太长了,完全不利于船舶的航行以及建造。

最后还是在孙佳绩的建议下重新将视线投向佛林港。

这一投便一发不可收拾。

佛林河发源于锡霍特山,长约两百里,沿途森林茂密,云杉、冷松、冷杉密布,此时锡霍特山的居民,也就是大小窝集的东海女真人的发展水平在经历了高句丽、渤海、辽国、金国等好几个国家后,已经大大优于大洋一端的印第安人了——至少开始使用铁器了。

饶是如此,他们对于遍布锡霍特山大量优质木材的利用还是少得可怜。

也是,随随便便胸围一米,高达二三十米的大树不是他们手里的短刀可以撼动的。

不说对于有了专门用于伐木的大斧、抹了油的大锯的大夏帝国来说,一切都不是问题。

发现佛林港后,工部的人还专门沿着佛林河的出海口一直向北向上溯源,一直到源头,在长达两百里的河道两岸密布着大量的船材,按照船坊木工的说法,就是这两岸的巨木,再建造像第一舰队(九艘大船)那样的船队十个都不成问题。

何况还可以利用不亚于绥芬河的佛林河水道放排呢。

于是,在三年前,尼堪便计划将黑城、伯力的船坊大部分搬迁到此地,原本黑城和伯力的的船工加起来有近一千八百户,最后只在两地各留下一百五十户,当然了,也是陆陆续续搬迁的。

三年的时间,这里并没有建造一艘大船,全部用在建设码头、储备木材,今年在黑城、伯力最后几艘信天翁级大船下水后,黑城、伯力的船坊应该搬迁的船户全部搬过来了。

曾经风云一时的黑城、伯力船坊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剩下来的那一百多户船匠也就是建造一些用于内河运输用的船只,以及队往来黑龙江的船只进行修葺、保养。

不过,黑城、伯力的衰落不代表帝国造船业的衰落,而是重新见证了佛林港的崛起。

眼下,在长达五里路的码头上,除开往来船只的泊位,还一溜摆开了十五个船坞,其中十个正在“大兴土木”——十艘信天翁级大船正在紧张地建造着。

一千五百船工,每艘船只一百五十人,还有大量从锡霍特山上大小窝集来到这里“打工”的女真人,每艘船只几乎有两百人在为它服务。

说起这东海女真人,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截止到目前,尼堪占据长白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已经快十年了,原本为了躲避皇太极的抓捕而躲到锡霍特山的女真人在南北长约两千里,东西宽约四百里的大山上分散居住着,在如此广袤的山区,还是东北虎最多的地方,加起来也只有三千多户。

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山地,只有区区三千多户,妥妥的地广人稀,不过由于锡霍特山着实太过富饶,木材、野兽、人参、野果应有尽有,加上还有十几条流向大海的河流引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洄游的大马哈鱼,这些人几乎不用为生计发愁。

不过,不用为生计发愁不代表不想过好日子。

在帝国实际建立接近十年后,由于毛皮的大量收购,渐渐地,毛皮的价值也在不断下降,何况在沿海地带、平原地带生活着的索伦人在吃穿用度上明显好于山里的人。

十年来,有约莫三成的人下山了,其中有约莫一半的人来到兴凯湖周边的地区生活,有的过上了农耕生活,有的在森林边缘半耕半猎,一半的人都来到了这佛林港。

因为自从三年前帝国开设建设佛林港时就承诺了,只要干满一年就可以获得三件套一套。

哪三件套?

自然是林中奇缺的铁器组合一套、食盐一袋、布匹一匹,日常帮工还管饭,在皮子价值日趋下降的情形下,每年能获得这三件套绝对是一件极具诱惑力的事情。

何况,佛林港又承诺,表现出色的前五十人,还可以额外获得铁皮炉子一套。

这可是太具诱惑力了,在锡霍特山,若是能拥有这样一套炉子,冬天就不要太舒服了。

于是这五百余女真人三年来一直在佛林港干活,有的被船坊的人瞧上了的,干脆直接招工进了船坊,成了拿工钱的大夏版“临时工”,临时工干得好的,若干年后还可以转正。

不过对于这些东海女真人来说,打几


状态提示:第十七章 佛林,远东最大的船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