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1625冰封帝国>第三十章 少年天皇之二:四岛省(上)

时间来到东兴三年后,多铎、豪格来到日本也有八年了。

与历史上不同的是,此时的多铎没有感染天花,依旧好端端地活着,不过他想好好活着,日本人却不愿意——四国岛离本州实在太近,完全是心腹之患。

去年,四国岛一整年都是在大战中度过的,这一次,德川幕府亲藩之一,与四国岛一海之隔,石高高达五十五万石,德川家康老年时生的儿子德川赖宣领军,在阿波藩登陆,与多铎部队大战,这一次,德川赖宣准备充分,不禁带来了结阵稳守的长枪兵、火枪兵,还有大量进行猪突的武士,更是将全国所有的战马都带过了。

更为关键的是,当幕府面临大夏强的压力,国土又被大夏、大清分割之后,他们痛定思痛,部分抛弃了以前德川家光时代对西夷的歧视,虽然还是不允许他们传教,以防天草一郎事件重现,不过在荷兰人之后,还是增加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前来贸易的政策。

当然了,他们对这些西夷依旧抱着深深的敌意,不过是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由于此时的日本是除了西班牙在美洲之外最大的银矿产地,这些西夷对于能前来日本贸易自然巴不得,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生丝、日本的白银,依旧是他们屡试不爽的三角贸易,对于他们来说,完全可以空手套白狼,其中,应幕府的要求,输入火炮、火枪也是应有之意。

这一次,为了彻底打败盘踞在四国岛的多铎部,幕府以增加五艘朱印船为条件让葡萄牙人派遣了炮船参战,这一招很奏效,由于阿波藩的城堡临近大海,在海上、陆上敌人的双重打击下,阿波藩很快失陷了。

在四国岛有了立足点后,德川赖宣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本州运兵过来了。

双方在四国岛拉锯了一年,到东兴三年秋季时?多铎的部队已经完全丢失了淡路、赞岐、阿波、伊予四藩?只剩下南面靠海的土佐藩。

多铎麾下原本的两万大军也只剩下一万左右了。

而德川赖宣铁了心想要将多铎部彻底消灭,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各派了不少船只将土佐藩的海岸线封锁住了?有这些西夷船只的加持,他们还打败了前来援助多铎的豪格孔有德水师。

当然了?这其中又有猫腻。

豪格占据整个九州岛后,其手下有一个几乎完整的正蓝旗、大部完整的正红旗人马?还有不少汉军旗?加起来有三万精锐,加上在朝鲜编制里的朝鲜八旗,总兵力达五万之巨。

占据九州之后,他们又就地编制了日本八旗?眼下他们手头有总兵力高达七万?更有两万精骑,加上豪格、代善父子、马国柱、孔有德、金砺等都是能征善战之辈,幕府想要收复九州无疑比登天还难。

对于大陆的势力来说,难就难在登上日本列岛,一旦上去了?其战力就不是当下的幕府可以比拟的,别看他们所谓战国时代打的热闹?遇到此时因为偶发因素逃到这里的清兵,依旧不是对手?要知道,这还是清国的前期?八旗战力还非常强劲?何况是在暗暗“卧薪尝胆”的八旗兵。

但对于豪格来说?以前无论是正白旗的多尔衮,还是镶白旗的多铎,都与皇太极不太对付,自然也与豪格不太对付,以前当豪格刚刚在九州立足时,一侧有多铎的牵制自然为兵强马壮,又有大量的日本农奴耕种水稻,衣食不缺,自然又想起多尔衮、多铎兄弟种种不好来。

于是,豪格派出去的船队也只是稍稍与西夷船只接触后便撤离了,不是因为西夷的盖伦船强大,孔有德他们接受了瀚海军退下了的大量二手船只,加上在朝鲜搜罗的龟船、板屋船,与西夷也有一战之力。

“让多铎死!”

这才是豪格的真实想法,何况,就算孔有德水师能打败西夷,接下来能不能顺利接应多铎部也是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大夏国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两栖作战兵力。

“让多铎死”

这是柳川静云接到的北京的命令,因为在此时,北京已经知晓,在马国柱、孔有德、代善等人的倾力治理下,九州岛已经成了豪格牢不可破的基本盘,加上九州岛也有近两百余万丁口,也算是一处上好的根基之地了。

尼堪能让豪格等逃到九州岛立足,是想用他们来牵制幕府的,而不是要他们做大的。

不过世事难料,马国柱、代善分别是汉人、满人中难得的人才,加上孔有德、瓦克达、伊拜等人,几年过后,他们竟将九州岛经营的井井有条,并且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情形。

当然了,这点实力,与大夏国比较起来就不够看了,与一侧的幕府控制的本州岛比起来也差许多,这时的本州岛至少还有丁口八百万,武士几十万,若是充分动员的话,也不是豪格所能轻易抵御的。

但由于大夏国已经拿下了北面的北海道,经营多年后,在那里也形成了稳固的势力,西边,拿下五岛、壹岐岛、对马岛之后,更是与北海道一起将包括九州岛在内的日本列岛包裹在里面。

拿下五岛、壹岐岛、对马岛之后,大夏国干脆将其并入济州特别府,新成立了四岛省,省府却改在处于中间位置的宇久岛,当然了,在明面上,包括宇久岛在内的五岛依旧是幕府的藩属,柳川静云还是幕府将军麾下的外样大名。

自从帮助满清余部在日本立足后,大夏国就再没有对他们提供协助了,以他们在朝鲜搜刮的


状态提示:第三十章 少年天皇之二:四岛省(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