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北朝求生实录>第905章 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完)

自上次朝会之后,邺城内就处于一种暴风雨之前的宁静,各方都在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的爆发。/p

比如说今天。/p

马上要开始的朝会,将要讨论“检地土断”问题,记得这个策论当初高伯逸就跟高洋提过,倒也不算是“别出心裁”。/p

只不过此时此刻提出来,意有所指罢了。/p

群臣们鱼贯而入来到太极殿,每个人都低着头沉默不语,似乎是在等待“那一刻”的来临。没人认为高伯逸是无能的政客,可是汉人世家亦不是任人揉捏的鱼腩。/p

他们的力量,比想象的要大。/p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p

和三日前一样,太监的鸭嗓子是那样刺耳似乎是在嘲讽大殿里的所有人。/p

朝廷的礼仪就是这样,你可以看不惯,私下里也能吐槽,但公开场合,就必须一板一眼的走流程。/p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玩法。/p

“臣,有本奏。”/p

从大殿最靠外的地方走出来,很明显是个一个不上台面的小官。/p

高伯逸定睛一看,此人居然还很年轻,不到三十岁的样子!他记得对方是尚书诸曹郎中,具体管那个部的忘了,但是记得叫冯子琮!/p

他原本跟高演关系甚密,不知为何,阴差阳错的躲过几轮清洗,现在依然好好的待在中枢里当官。/p

此人不仅不是自己的亲信,从背景上说,甚至可以算是“绊脚石”一类的人物,属于迟早要收拾的货色。/p

高伯逸在心中暗暗给此人定性,然后竖起耳朵听对方到底想说什么。/p

“说吧。”/p

幕帘后面的李祖娥平静的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p

“太后,微臣以为,楚王殿下之前的检地策略,虽然于国有益处,然而现在并非检地和土断的好时机。不如等国家安定之后,再行土断亦是不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

此人来势汹汹,第一个站出来,没想到轻飘飘的发言,说了半天不过“先放着再说”的缓兵之计。/p

有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p

高伯逸略有些诧异的看了这个叫冯子琮的年轻人一眼,心中大为警惕!/p

此人并不简单,别看他刚才说的没什么作用,实际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获胜之前先思败,有点扎手啊!/p

“这位是……”/p

高伯逸故意装作不认识的问道。/p

“户部曹冯子琮。”/p

这位面色白净的大臣恭敬的给高伯逸行了一礼,颇有些不卑不亢的意思。/p

“你说现在国家不安定,那要怎么样才算安定?你说是谁在捣乱?”/p

高伯逸咄咄逼人的问道。/p

“楚王殿下难道不知道现在是谁在捣乱么?晋阳形同国中之国,尾大不掉,难道这也算安定?”/p

冯子琮并未示弱,而是争锋相对的回了一句。/p

呵呵,看来这位就是世家推出来试探自己态度的小石头了。/p

高伯逸嘴角挂起冷笑。他不懂得什么温良恭俭让,他只知道,背着人说坏话要大声,当着人的面说坏话要更大声!/p

大佬就要有大佬的牌面!/p

“太后,若是连检地和土断都不做,我们跟晋阳那些叛逆有什么区别?那些都是蝇营狗苟之辈!若是我们都跟他们一样,这齐国还有救么?这天下还有救么?/p

邺城周边一个村子十年内数百男人居然登记户口成为女人,这种事情荒谬不荒谬?你们脸上觉得很光彩是吧?”/p

权力的滋味为什么美妙,就是因为在同样实力的条件下,可以占据绝对优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p

此时此刻,无论是杨愔等大佬,或者是站出来跟高伯逸打擂台的冯子琮,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都是要脸的人!/p

既然要脸,既然要面子上漂亮,那就不能说“万民不如狗”这样的话。自然,从道理上,他们就无法反对检地和土断,因为这二者正是追求的所谓“公平与正义”!/p

只有把多的地检出来,让世家匿藏的大量户口都纳入到国家的税务体系中,才能让那些老老实实缴税的自耕农日子好过一点。/p

这样对于王朝的长治久安,绝对是有决定性好处的。/p

如果冯子琮胡搅蛮缠的反对土断,那么他的名声传出去就彻底臭了。至于段韶和晋阳鲜卑,他们一直都是“不要脸”的,自然不用在意那么多。/p

“楚王言之有理,检地之事,可先在邺城周边实行,顺利的话,再推广全国。”/p

按照之前的约定,李祖娥第一次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让杨愔和崔季舒等朝臣非常意外。/p

按照权力设计的格局,李祖娥只不过是一个“点头机器”罢了,她站出来一锤定音,还真是第一次。/p

杨愔终于意识到,高伯逸和李祖娥一内一外这个组合,如果配合得好,将会是邺城内无敌的存在。/p

“此事不必再多说了。”/p

李祖娥将群臣的口全都堵住了,至少今天是没办法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了。可以想象,围绕着检地和土断,高伯逸和汉人世家之间还会有相当复杂和长期的斗法。/p

谁胜谁负,犹未可知。/p

“太后,微臣也有一本奏,事关齐国兴亡。”/p

高伯逸从袖口里掏出一封信,递给太监,太监又转给李祖娥。/p

“南阳的独孤信,希望归附齐国!他将带着


状态提示:第905章 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