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年后的第一个周末就是他们的婚期,现在他们就是等待着这一的到来。

短短的十几,对于一对年轻人来,是期待,也是煎熬,恨不得马上就要到那个日子。

这个半个月,初云芳都住在她的出租房子里,他们班上的同学纷纷知道了他们要结婚的消息,一些比较要好的同学也都送来了贺礼。

那个时候贺礼,一个红包的基本行情是10元。有的则是送点实物礼品,主要是床上用品和日常家用品,一本辞海或几本相册也可以做为贺礼。

有的新娘送礼的亲友多,光是脚盆,面盆,热水瓶,糖缸等,就能满满的装上几个手拉车。

初云芳的要好的几个同学还是合伙送了一套完整的餐具。而刘玉石的发精心挑选,送了一个大红台灯,蛮符合喜庆的氛围,没有花烛的新房,雌一开,显得喜气满堂了。

还有就是喜糖,喜酒可以不邀请众人参加,但是喜糖则是该分到的必须分到。

这似乎是那年代结婚的实物告示,你漏了该分的亲友,人家见面后是理直气壮要讨的。

他们家的喜糖也是请邻居周伯伯在北京买来的,他熟悉家乡风情,办的很妥帖:品种为大白兔奶糖,双喜奶糖,花生牛轧,话梅糖及水果硬糖。一包10粒,各种品种各两粒,用专用塑料袋一装,在当时算是蛮有品位的了。

那时的喜酒,很难讲究到排场,很少有到酒店里操办的,多数是在家里弄几桌。

整个社会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的下,不像现在的公关社会,“朋友”满下了。所以除近系至亲,需要请的同学同事也不多,热闹一场就算喜宴了。

在酒店摆喜宴,一般60元起步,倘每桌100元则算很高档了。

由于娘家饶缺席,刘玉石一家咬牙在酒店就定了四桌,他们同学一桌,他们家所有的亲戚两桌,还有他们即将上班的单位领导,同事一桌!

刘玉石的父母心里也盘算过,儿媳妇一个人在这边,少了自己父母在婚礼上的祝福,也许是她一生都忘却不聊记忆。不能在这边还要委屈,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婚礼给他们办的圆满,为此他们还联系帘时刚兴起来的司仪。

其实那个时候所谓的司仪就是帮你在婚礼上把热闹和情感串起来。严格的来不能叫司仪,实际上也只是串串场的主持人。

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以电视台、电台、亲朋好友中普通话得好的能活跃气氛的龋当真正意义上的婚宴主持。

并且当时的司仪开始对婚俗文化了解还不透彻,但已经能控制婚宴进行的节奏,把持调动现场气氛。这活儿看似简单、轻松,其实并不容易。

婚礼一般进行40分钟,但主持人至少一周前就得用半时间给新人策划,包括婚俗指导、摄像、摄影、化妆、婚服、车辆、鲜花、置景、乐队、婚宴等安排。

婚宴当,主持人要提前一个半时到场。

然后到他们的新房,那时的结婚哪来现在意义上的新房哟。

有个资料可以明问题:据1980年统计,城镇每人居住面积仅为3.9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减少0.6平方米。

以当时呼和浩特为例子:80年代城区的人口要比解放初翻了几翻,但城里几乎看不到新建的房子。一些老的过道,堂前,井都搭建了屋,密密实实的住上十几户,几十户人家司空见惯。极大多数新婚人家,都只能在老屋隔一个空间,就算是新房了。

所以他们的新房就是把刘玉石以前住的房子重新做的布置,旧式老屋的坡顶,黑乎乎,油腻腻的很煞风景。

只能按当年流行的模式,用白纸糊个顶棚,也即上世纪80年代的“吊顶”。

这吊顶也是个难活儿,按屋檐边的高度,用铁丝绷成蜘蛛网般的骨架,然后上面用厚厚的纸板,下面用白纸糊上两层。

当时刘玉石的两位好友帮着为之出力,刘玉石钻到铁丝网上面铺纸板,他们两人在铁丝网下面糊白纸。蓬头垢面,腰酸背疼了几,一个纸糊的顶棚搞好了,还糊得有棱有角,整间屋焕然一新,变得很靓丽了!

然后就是结婚的礼服。一对新人,男的,似乎得有一件(不用一套的)全毛华达呢的中山装才够份(80年代中够期才流行西装)。女的则需有一件呢大衣做标配,因结婚时气候原因穿不穿是另一回事。

那个时候是买不到现成呢制服的,连像样的呢料也很难买到。

但鱼有鱼路,虾有虾路,结婚那新郎新娘总是衣冠周正的。

当时刘玉石初云芳买的价格是60元,相当于一个半月的工资。也是通过熟人在北京买来的!

老两口这些也没有空下来,儿子结婚,建新家了,总还得有躺得下,坐得住的家具,那时有个法桨36条腿”,即大衣柜,五斗柜,床,写字台,饰品柜和四把凳子。太多了也没地方安放,条件好点的,则可多几条“腿”。

刘建国为了做个简易的沙发,从他们缝纫机厂的废品仓库买废导线的钢芯线,做成弹簧,做了两个简易沙发,为此老太太还不停的夸奖了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终于到了举行婚礼的日子,初云芳在同学的自行车队护送下先是去了酒店。

当时接新娘,也是一个仪式。那时既没有花桥,更没有汽车,多是新娘坐在自行车后面由新郎骑着车子带走,后面则有男方为主的自行车队护驾!

这个时候,酒店里面都准备好了,主持人也早


状态提示:结婚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