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嬴秦演义>第0060章 因姜而封侯

汶南村,因为种姜,生姜封为姜王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就带动了四邻八乡的老百姓都开始种姜。生姜的生产规模就大了起来,周围的乡村加起来,至少有3000户农户,开始种植生姜。

但是,奇怪的很,周围村庄的生姜,无论怎么管理,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就是不如汶南村的生姜好。别说邻村的村民,就连伯益都知道了。亲自在汶南村勘察了好几天,终于弄明白了。

除了汶南村的土地更适合种姜之外,最关键的是汶南村窖井。只要收获的生姜,放在汶南村的窖井里放上几个月,品质就好了许多。就是外村的生姜,放在汶南村的窖井里,都会好吃的多。

细心的村民就发现了这个事情,原来在汶南村的窖井,水位比较深,基本上是2丈之下才有水,最上面是永久性的干土。这样的条件,基本上恒温的,最适合窖藏生姜。在窖井里放上几个月,生姜就会继续生长。

等生姜冒出浅浅的姜牙,村民叫做圆头,此时的生姜会很饱满,肉质细嫩,又辣又香。尤其是炒菜的时候,放入一些,再加上一些生蒜,竟然有鱼香的味道。渐渐的,富有的村民,就用生姜加生蒜炒菜,味道极好。

但是,种植生姜的,在整个莱芜来说,还是少数,在全国就更好少了。因此生姜的价格是居高不下,一般的老百姓还舍不得炒菜吃。

伯益用生姜治好了自己儿子的病,这个方子就慢慢传开了去。慢慢的,莱芜人都知道了,一般的发热发寒,都是用生姜治疗。方法很简单:把生姜切成碎末,用猪油炒制半焦糊,然后加盐猛炒,随后加水熬到水开。

等姜水凉治能喝,趁热喝下,绝对治疗风寒着凉。就是莱芜民间的郎中,都用生姜开方了。但是,汶南出产的生姜最好,既能药用,也能炒菜。富有的人家,甚至用姜丝炒菜,招待客人,也属于奢侈品了。

伯益自己种植的生姜,也扩大了规模,在自己的王府后花园里,直接开出了一晌的地,用来种植生姜。有人曾劝说伯益,汶南生姜又好又大,何必自己种?伯益却是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种植的,吃起来舒心,也放心。

自从伯益被大禹赶回封地,伯益的小日子过的很开心。大益治水,也取得了好的成绩。全国一半多的州,基本上都没有水患了。舜帝十分的高兴,见北方几个州治好了水患,就命令大禹挥师南下,继续治理水患。

就在这个时候,在北州治理水患的治水大军,忽然被北方刮来的一股寒流袭击。整个治水大军,不得风寒的没几个。有的浑身发热,有的四肢无力,厉害的就拉肚子。随军的郎中也知道,这是受风寒所致。

但治水大军的药物奇缺,别说普通的民工,就是大禹本人,也被风寒感染,整个治水大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大禹一看就吓坏了,没有想到,治水成功了,却是因为小小的风寒,就要葬身北方。

无奈之下,大禹赶紧派身体好的部下,快马加鞭回京请求支援。不管怎么说,还是帝都的御医厉害。舜帝接到告急文书,也是吓坏了。眼看就要治水成功了,这几十万治水大军,要是全军覆没,那自己是罪过太大了。

舜帝赶紧召集御医,要驰援大禹,可几个御医分析了治水大军的情况,觉得束手无策。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几十万人得病,非同小可,除非有几万个御医。舜帝一听,也是没有办法。

就在此时,后稷启奏:“舜帝陛下,风闻在莱芜之地,伯益极力推广种植生姜,目前的规模,已经有百万斤生姜的产量,何必调剂莱芜生姜驰援大禹?”舜帝一听觉得有理,还是有些怀疑。后稷继续启奏:“陛下,前年您生病的时候,不就是伯益治好的吗?其中,主要的一味药就是生姜;而且,我也亲自试验过,生姜能御风寒,还能除湿,觉得管用”。

舜帝有些相信了,几个御医却是不赞同。其中一个御医说道:“陛下,后稷之言,有些言过其实,我也听说了,莱芜大规模种植生姜,根本卖不出去,后稷之言,是变相的给伯益做生意,用心不善,其心可诛”。

后稷一听就火了,他是最知道这些御医的。平时的俸禄不少,养尊处优。不是劝着舜都吃人参,就是劝着吃何首乌。是这些药是大补,舜帝后宫人数众多,身子有些虚空,吃些补药也是对的。

可是,人参,何首乌都是深山老林里的,及其的难寻。富贵人家吃点也就是是了,别说老百姓,就算是普通的小富之家,也舍不得吃。要是生姜能治疗大军的风寒,这些御医就显得没本事了。

对于生姜的作用,御医岂有不懂?只是不想如此普通的食材就能治病,是怕自己没用处了。后稷就气愤的说道:“陛下,我用性命担保,莱芜之地的生姜,绝对能治疗治水大军的风寒之疾;要是没有效果,我甘愿以性命相抵”。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舜帝不由不信。再说了,舜帝也知道生姜的效果,只是怕误了大事而已。于是,舜帝就下令:由后稷率领2万人马,赶赴东州莱芜,采购百万斤生姜,驰援大禹。

后稷领命,来道东州莱芜,见到了伯益就说明了情况。伯益二话不说,赶紧收购百万斤生姜,不但没有囤货居奇,还特意把汶南村的生姜20万斤,全部免费送给大禹。至于生姜的钱,伯益自己重金付钱给汶南村民。

百万斤生姜送到了大禹治水的地方,大禹赶紧


状态提示:第0060章 因姜而封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