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人雄>第23章楷书出世

林林总总加起来,有一支军队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邓艽能如此平稳发展到,治下民众五十余万平稳培养贤臣将帅。全赖天下纷乱,朝堂纷争不断。

熹平二年春正月,大疫,使者巡行致医药。丁丑,司空宗俱薨。

二月壬午,大赦天下。

以光禄勋杨赐为司空。

三月,太尉李咸免。

邓艽为鲁班安排一千工匠,兴建水力磨坊。这是西汉已有水磨(水碓)。

“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

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

如此生动、鲜活而形象的描述,足见人们对歌谣中描绘的水磨,多么熟悉。据史料记载,东汉,凉州刺史张既将水磨带入西北地区,水磨作为加工粮食的工具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区逐渐传播。邓艽只是将其,提前了而已。从此,水磨将会成为,西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水磨以水为动力,对水流量的要求也不大,老人们常说:“只要一坝水”就够了。因此,《秦边纪略》记载:清朝初年时西宁及周边地区只要有小河处,便可以见到水磨的身影。为了控制水量大小,人们在建有水磨的河道边开渠引水,使水形成落差,然后在渠的下方跨渠建成磨坊。

水磨的构造主要由上下扇磨盘和木质的转轴、水轮盘、支架构成。上磨盘悬吊于支架上,下磨盘安装在转轴上,转轴下一端装有水轮盘(平行于磨盘,悬在水面上空),以水的势能冲转水轮盘,从而带动下磨盘的转动。磨盘多用坚硬的石块制作,上下磨盘上刻有相反的螺旋纹,通过下磨盘的转动,粉碎谷物。

水磨的磨盘一般都是用花岗岩凿制而成的,上磨盘比下磨盘稍厚。磨面时下磨盘动下磨盘动。上磨盘用结实的绳子吊在磨坊的屋梁中央,调整绳子的松紧,便可控制上下磨盘间的空隙:只要拉起上磨扇上的绳子,下磨扇就会自动旋转;放松绳子,沉重的上磨扇便会死死地压在下磨扇上,迫使它停止旋转。

在上下磨盘咬合的一面,都凿有较规则的沟槽,这样磨好的面粉就可以随着这些沟槽落下来。上盘磨的上方悬有存放原粮的吊斗,这些原粮就随着上盘磨上的进口进入两扇磨中间,进口处还设有控制原粮进入量大小的开关。如果磨面的人控制不好原粮进量,势必会影响面粉的质量;如果两扇磨盘之间的存粮过多,磨出的面不但粗,而且影响磨盘的转动;如果原粮过少,就会损坏磨扇。

邓艽忙完这些事,就回了姑藏。过着每天,习文练武的日子。

半月过去,邓艽开始整理书籍。这些都是用楷书写成,经过几年的书写邓艽临摹。颜真卿的,颜体字总算可以见人了。邓艽带着整理好的《千字文》,来到老师张奂住宅。当然像里面的,“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涉及到现在没有,出现的人和事全部改掉。在古代想要注书立说,非常考验人的人生阅历。写出来的要言之有物,不像后世道理明白了就随便举例说明就完了。就像小学时,很多课本里出现的小明同学一样。

所以十二三岁的邓艽,能写出千字文来,很多人都会觉邓艽是神童。当然这是当时老师张奂,他们那些名士的看法,真正的原因大家都是知道的文抄公嘛!

东汉自董仲舒独尊儒家,以来其它学说就很少出现了。儒家有很多弊端,导致后世无人愿意去学习它。甚至,有一段时期的课本中都看不到四书的影子。没有儒家为人立道德底线,所以现在的人做事没有底线。现今社会的一些乱像如老头老太太讹人啊!笑贪不笑娼啊!不会引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的事多不胜数。钱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你没钱什么都不是,你有钱拉屎都有人抢着给擦屁股。甚至,更恶心的。逮住谁有钱人就叫爸爸,可想中国教育有的失败。

(闲)贤话不多说了,邓艽无耻的将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的《千字文》抄袭出来。言是自己所写,当然现在也无人反对。

邓艽将书给了张奂,张奂看完道:“好,真是绝妙好文章。”

邓艽:“老师过誉了,如有不对之处还请老师釜证。”

张奂继续品鉴邓艽的字体:“字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观字如其人啊!”

颜体字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堂堂正正,这也是邓艽临摹颜体字的原因。

张奂一张满布,皱纹的老脸已经笑开了。自己的弟子有此风骨才情,能不高兴吗!

当既道:“徒儿,再写几份吾去送于几位老友。”文人要将自己的作品,留传于世必先得到别人的认可。

张奂此举便是如此,一是认可,二是为邓艽扬名。

邓艽花了几天时写十余份,张奂便让家中仆役送各处。其中有东汉著名的书法家“蔡邕”,经学大家“郑玄”。只要得到这两位的认可,那邓艽这次就会被天下人所知了。

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拿到《千字文》时已是一个月之后了。郑玄细心研读《千字文》,越读觉得越是有韵味。全书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四句一组,两组一韵,前后贯通,互不重复。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农工、园艺、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及封建纲常礼教等


状态提示:第23章楷书出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