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在大明当暴君>第115章大明战船第1更

一大早,军委会、科学院的核心大臣就在北京制造局门口恭候多时。

昨天晚上徐光启就收到了皇帝的传话,让他准备好大明朝目前所有的船的文档。

以大沽口和杭州湾作为反面教材,海禁在以后肯定是要逐渐打开的。

海禁其实很难真正全面禁止人们不出海,反倒造成了朝廷海防的空虚。

你还别说,在正统的历史上,崇祯十年,就在南中国海域爆发了明英之战。

什么是明英之战?

当然是大明朝和英国之间的海战,大明水师对战英国海军。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明朝胜利,英国被迫赔款2800两(约182万元)。

是不是觉得英国战败,还赔款了,大明朝很牛逼?

的确!

这场战局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不过,历史的真相永远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不能用一加一等于二的思维去看历史。

因为历史也是有逻辑的,任何一场历史事件都和时代脱不了关系的。

七年后,也就是崇祯十年的海军胜利,只不过是天朝海军最后的光辉。

欧洲的海上军事实力随着欧洲大陆三十年战争重新洗牌,以及火器的提升,开始爆炸式增长。

而且,随着这场战争的胜利,南中国海域的郑氏集团越发壮大,变得不可节制,台湾海域的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

无论是对未来的焦虑,还是对眼下南中国海域那些不受朝廷节制海盗的忌惮,崇祯都需要开始布局海上了。

国家的战略,不能等对方打到门口才开始制定,那样就晚了。

崇祯从马车上下来,诸位大臣行礼道:“臣等参见陛下。”

“都免礼吧,进去说。”

北京制造局的建造越来越完善。

工部下属的火器局已经全部搬迁到北京制造局,大明朝目前所有的火炮、火枪、刀、铠甲等军备,都在这里生产制造。

崇祯快步进了议事厅,大臣们分坐两边。

桌上摆着目前大明所有船只的建造文档。

徐光启说道:“陛下,目前清江督造船厂有匠人5360人,去年造船600艘,其中海船50艘,河船550艘。”

他说的清江督造船厂是大明朝官方直营的造船厂。

是明成祖朱棣一手打造出来的。

当年郑和下西洋,需要巨量船只,朝廷就在南直隶和福建设置了两个造船中心。

其中南直隶的清江督造船厂规模最大,据说有四个总厂,82个分厂,厂区沿河运绵延延展,长达23里。

可见明朝船只的建造之发达。

据说明朝半个世纪就有3万多船下水。

不过,发达归发达,但真正要进入海洋时代的合格战舰,却比较少。

这件事现在不敲定下来,崇祯就会被杭州湾和大沽口的缺口搞得睡不着觉。

崇祯道:“河运的船先放到一边,咱们今天只讨论海船。”

有制造底子,崇祯不必过多担心,产能绝对是充足的,河运的船只无非就是做漕运,漕运虽然重要,但只要几条主干的水泥路能大同,连接中原和四方,大明朝的交通运输会有质的飞跃。

反观漕运,仅仅是大运河,就设置了十来万人,而且已经没有继续往上提升的空间了。

所有现在重点是海船。

现在袁可立在山东,也急需大量的战船重新组成舰队。

徐光启道:“目前海船每年制造出约50只,最小的长约八丈,最大的有十六丈。”

“用新的度量。”

“是,目前海船每年制造出约50艘,一号二号俱名福船,势力雄大,便于冲犁,长有50米,吃水二丈(6.6米)”

“二号福船,吃水最少一丈(3.3米)”

“三号哨船,又称草撇船,长有15米。”

“四号冬船,也叫海沧船,吃水七八尺(米)、”

“哨船与冬船比福船小,便于攻战追击,海沧船吃水七、八尺,风小亦可动。”

“五号名鸟船,六号名快船,船与快船又称开浪船,开浪船又更小,吃水三、四尺,容纳三十到五十人,便于哨探!”

“福船上装备大发贡、碗口铳、鸟嘴铳、喷筒等大小火器。”

徐光启可谓是介绍得非常详细了。

崇祯道:“目前登莱的战船主要是以什么船为主?”

“回禀陛下,主要以海沧船为主。”

崇祯一只手放在桌上,手指轻轻在桌上敲打,正在思考着,淡淡道:“海沧船,还真是难为袁可立了,给登莱配置一号和二号福船。”

“这……”

崇祯看着孙承宗,解释道:“登莱是攻击辽东复州(大连)的据点,也是重建东江镇的据点,更重要的是,那里是朝廷第一个海军港。”

这下大臣们都有些意外了。

皇帝对建奴的战略大家是知道的。

与蒙古联盟遏制皇太极西进,夺回广宁,用步步蚕食的战略不断向辽东腹地推进,又在登莱练兵,重新组建东江镇,从辽东半岛进军,最后在朝鲜北境与朝鲜联合建立联军重镇。

这是多方面对建奴进行攻击,将战线拉长,是建奴疲于应付。

可是什么时候有一个海军港了?

崇祯继续道:“无论是嘉靖年间的倭寇入侵,还是最近大沽口和杭州湾的私运粮食,亦或者登莱重建东江镇,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朝廷需要在海上组建军队。”

“袁可立在登莱,朕想着第一个海军港就直接设置在登莱,刚好可以结合他通


状态提示:第115章大明战船第1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