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民国抗日小兵>第74章驰援与坚守

镇外枪声大作,镇内专署机关干部全部惊醒跑了出来,打算突围。胡成赶紧派人告诉他们,敌人有备而来,肯定有重兵在外包围,现在突围肯定伤亡大,不是良策,只能坚守待援,不宜突围。

地方同志见已经有主力部队在阻击敌人,方安下心来,和主力部队一道阻敌。

上午8时许,日军从祠堂东、北两个方向,向镇内发起进攻,我军防守祠堂的4连一阵猛烈射击,很快将日军击退。

这时,已大天亮了,团长胡成见祠堂离镇中心还有一段距离,容易被敌军隔断,不宜坚守,便及时将4连后撤至镇东土围墙后阻敌。

这样,土墙成了我军的一道有力屏障,随后日军连发起几次冲锋,都被我军击退了。打了一上午,敌人仍然攻不进镇里。

日军屡攻屡败,重新调整力量后,变更攻击方向,转向冲击我军东北河堤阵地。这次,敌人又倒霉了,八路军早在那儿埋伏了部队。敌人哇哇乱叫着涌向桥头时,我军伏击部队一阵猛打后,冲进敌阵拼刺刀,一阵猛捅,把敌人压向一排茅屋内,不敢出来,只好困守待援。

午后3时许,敌军见祠堂口和东北河堤均攻不下,又调头向镇北桥头和北堤进攻,北桥头一时显得有些吃紧。胡成见北桥头火力不足,担心不能坚持,急令警卫连两个机动排用苇草伪装两条木船,由北河南岸放向北岸,突然偷渡濉河,扑上岸去猛攻北岸桥头和北岸泥堤西段,一下子就歼灭敌军50余人,缴获战马30余匹,牢牢守住了整个北堤。

守住北堤后,胡成团长急忙抽出部队增援东北角,组织交叉火力,射击日、伪军冲击部队,敌军始终无法靠前。

镇中居民见我新四军连连获胜,纷纷跑到河边向我军欢呼致意,我军倍受鼓舞,打得更加勇敢。

日、伪军猛攻青阳,打了一天没进展,不甘心失败。黄昏时,在重火力掩护下,日军竟单独组织一队精兵往东门冲,进到街口外一道缓坡巷道里。

胡成团长见情况危急,急令部队从房上扔下稻草、泼下煤油,轰地一声点燃,把涌进街口巷道的鬼子全烧死了。

敌人惨遭失败后,再不敢进攻,天黑尽后,慌忙流过镇南河,向西溃逃。行至马公店东,又被我早埋伏在那里的侦察排伏击,再遭射杀,逃回睢宁、泗县、灵壁,早已溃不成军。

青阳保卫战,是我军在皖东北根据地的一次抗战重大胜利,这次战斗主要是打日军,毙敌1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0余支、子弹3万多发,影响很大。

9月30日,韩德勤指挥所部89军、独立6旅总共1.5万人向驻守海安地区的新四军发动进攻。新四军从大局出发,退出姜堰,但韩德勤更加猖狂,于9月30日攻占营溪、加力市阵地,

10月1日进逼舍芦滹、任家庄一线,距黄桥仅30里。

陈帅急电黄大将,要他抽出一部分主力迅速南进支援。黄大将回电:“即刻出发”。

10月3日,毛委员关于黄大将部行动方针致电周副帅:

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

10月4日,黄大将亲自到部队进行动员,韩参谋长根据黄大将的意图作战斗行军部署:

纵直机关、第1支队全部3个团和第2支队两个团,当日晚上分路出发,沿河南下驰援。

5纵第1支队作为先锋部队,彭支队长率第1支队支队部、第2团、第3团为左路,突破日军封锁线,向盐城挺进。第1支队第1团为右路,在涟水以南歼敌1500人,渡过盐河后日夜兼程南下。

5日当夜,5纵1支队彭司令员报告韩参谋长:

第1支队直属机关、3团以及八路军第5纵队后方办事处,从陆庄(现大套乡二浦村)渡口过废黄河,至陆庄、徐庄、于庄一带。

韩参谋长要求他们:

不要久驻,稍事休整即继续向东坎镇方向前进。随即,田司令员率5纵队第2支队渡过运河,与1支队会合,继续扩大占领区,第5团在外线津浦路西,策应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4支队防止桂军袭扰的行动。

黄大将指挥5纵主力部队快速进军苏北,稳扎稳打,适时则变,章法不乱,这些都很对韩参谋长的脾气,他这个参谋长执行黄大将作战命令,运作游刃有余,同时,各支队配合良好,一路挺进。

韩参谋长协助黄大将率八路军第5纵队驰兵挺进途中,连拔佃湖、东坎、东沟、益林、阜宁、建阳、湖垛、苏家嘴等数城镇,再逼盐城。

期间,部队行至西坎,与国民党军保2旅和税警总团遭遇,将其击溃。八路军第5纵队先后歼灭白军第8旅、第10常备旅和独立第3旅等部,切断了韩德勤的归路,与新四军一起南北两面夹击,并威胁其大本营兴化。

就在黄大将、韩参谋长率第5纵队南下突进途中,陈帅、粟大将指挥新四军3个纵队,于4日晚将韩顽独6旅击溃,进而将顽89军全部包围,歼其大部。

6日,顽89军残部与独立6旅残部于营溪被我军追击全歼。

陈帅、粟大将部乘胜追击,一举占领海安、东台等战略要地,并控制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地区。

10月8日,新四军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韩德勤率部退驻曹甸、兴化、车桥一带。

由于八路军第5纵队出发时距黄桥战场数百里,恰逢秋季大水,敌军重重拦阻,黄桥战事进展又快,因此部队经过强行军也没有能赶上参加一线战斗。

黄大将、韩参


状态提示:第74章驰援与坚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