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水浒新秩序>第89章目的

登州之罘湾虽然重新开港,但只是作为军港,仅供朝廷的登州第二将水师独立使用,并不对外开放。

高丽的使节团是从明州港登陆的。

外交无小事,当地官员不敢擅自做主,要先报于朝廷。

由此,动静闹得不小,被康臻侦知。

自同舟社插手保州事务开始,徐泽就要求各处情报站点,注意收集与高丽有关的情报。

是以,得知这一情况后,康臻立即以最快的速度报于辽东。

辽国,镇海府。

赵遹在乡下巡察,收到消息,已经在赶回的路上。

吴用先到,正与徐泽讨论高丽此举对同舟社的影响。

之前制定的保州谋取计划中,就有应对高丽人出使大宋,寻求天子解决保州归属问题的设想。

因此,对这个“突发情况”,同舟社决策层并不是很意外。

只不过,当初制定计划,设想的是保州经过两轮以上的争夺。

高丽大军接连被同舟社打败,才请求宗主国“主持公道”。

对其他时机,吴用最初也有考虑,但最终都被否决,没有重点考虑。

毕竟,谁也想不到,这个人口数百万,自称“小中华”的高丽国,会如此没有牌面。

挨了一次痛揍后,不想着打回去,而是马上找“大人”。

“社首,此事是属下疏——”

“学究,你这坏毛病得改!”

吴用话未说完,就被徐泽打断。

“你是参军,计划由你制定,却是经我拍板的。”

“无论对与错,好与坏,一旦决定施行,都不该由你来承担决策的后果,你也承担不起。”

“你要做的,是尽量完善计划,并针对突发情况,迅速制定各类应急处置措施。”

吴用愣了片刻,抱拳行礼。

“属下知错了!”

徐泽不想在这事上再纠结,换了个话题。

“针对高丽人此举,学究有什么建议?”

吴用这会已经有了一些思考。

“辽人大军内乱,南线金军压力骤减,须得预防保州再度战起后,高丽人鼓动金国一起出兵谋夺东南路。”

徐泽没有做声,对金国,他从来都没有放松警惕。

镇海府的矿渣水泥生产出来后,就一直用于穆州和宁州的防御工事建设。

其实,吴用更想暗中除掉高丽使者,一了百了。

但使节团人数众多,轻易下不了手。

以徐泽的性格,肯定不屑于做此事。

而且,此举性质也极其恶劣,

一旦败露,影响极坏,还不如直接造反。

见社首不置可否,吴用接着道:“再一个,最大的变数在大宋朝廷这边,社首最好是回之罘湾坐镇。”

这本是应有之义,同舟社虽然在辽东开创了大事业,但根却在登州。

登州无虞,辽东才不怕强敌,登州出了事,靠辽东也独木难支。

而且,前些时日,辛灵汐为徐泽诞下千金。

辽东事务繁忙,他只是在保州之战结束后,回之罘湾陪了几日,就匆匆返回,也需要回去安慰一番。

徐泽更关心高丽此时派使的目的,以及大宋朝廷接下来可能的动作。

只是受限于见识和经历,涉及大宋与高丽外交上的大事,他知之甚少,吴用同样也不怎么了解。

眼见这事上再说下去也难有进展,徐泽转而与吴用研究辽东战略调整问题。

赵遹做事还是风风火火,回城后,直奔官厅,见面就直接发问。

“社首!出了什么大事?”

徐泽介绍了高丽派使大宋一事。

“长史可能预测高丽人此举目的何在?”

赵遹如实应答:“属下不能。”

见徐泽不吱声,赵遹又接着补充。

“以其小国秉性,做什么事都不足为怪。”

“但从高丽和大宋各自的利益分析,大略能寻到一些痕迹。”

这一块,确实是吴用的短板,听见赵遹语气坚定,其人来了兴趣,赶紧侧耳倾听。

赵遹继续道:“高丽这些年一方不忘谋夺保州,以蚕食鸭绿江周边土地。”

“大宋则一直谋求与女直人、高丽人三方结盟,共同出兵,夹击辽国。”

“但此事虽符合大宋和女直人的利益,却有损高丽人的利益。”

“是以,这些年以来,大宋君臣明知藩属国高丽与女直人接壤,却没办法取道高丽联络女直。”

“因女直之事,高丽对大宋也颇为防范。”

“而保州之战,高丽惨败,其国真正忌惮的不是同舟社,而是同舟社作为大宋的一个商社,如何敢介入保州如此复杂的国际争端?”

“因此,属下推断,高丽人此举,最大的可能,是打探同舟社与大宋朝廷的关系。”

吴用听明白了,但心中仍有不解,而且,有些问题徐泽作为社首也不方便问,乃主动代劳。

“若只是了解同舟社的信息,使团沿途打听即可,不用如此大费周章吧?”

赵遹摇头,否定了这个问题。

“不可能的。”

“一则,蕃使入国门,朝廷必差馆伴使副,同在驿,趋朝,见辞,游宴。”

“使团自入境,直至出境,全程由馆伴使陪同监视,路线亦提前规划好,朝廷不许,他们便不可能得到任何有用的消息。”

“二则,同舟社与朝廷关系复杂,即便高丽人通过海商了解到部分信息,也只会更难理清其中曲折。”

吴用又问:“高丽人会不会向朝廷透露同舟社在


状态提示:第89章目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